策行三国 第747节(2 / 2)

加入书签

那么问题就来了,东王公献都城之类的传闻究竟是不是虞翻传出来的?

江东暗流涌动啊。孙策看着窗外的滔滔江水,心情沉重。为了避免重蹈本尊的覆辙,他入江东时尽量避免杀戮,能谈判的都谈判,所以江东本地的世家损失并不大,因为是家乡人,不少人还受到了破格提拔,现在看来,形势并没有按照他预期的目标发展,有些人在玩火,在挑战他的底线。

……

数日后,船队经过牛渚矶,正式进入建业县境。对将周边诸县全部纳入的建业来说,牛渚矶就是水路的西大门,过了牛渚矶就是进入王畿,正式回家了。

虞翻带着掾吏前来迎接,登上孙策的楼船。

孙策对江东的事一直没怎么关心,全部委托给虞翻负责。可是听了袁权的提醒之后,他意识到这么做并不是对虞翻的关心爱护,有些事虞翻未必能处理得好,但他又是一个骄傲的人,不太可能轻易示弱,只会在暗中使劲,表面上还要装出一副尽在掌握之中的假象。

虞翻很聪明,但聪明人也会犯错。

见礼完毕,孙策打量着坐在侧对面的虞翻,意识到袁权提醒得很及时。比起上次见面,虞翻脸色看起来还好,鬓角没有白发,不知道是不是特意拔去了,消瘦却掩饰不住。他明显比上次见面瘦了一圈。

“仲翔,最近很辛苦吧?”

“尚好。”虞翻淡定从容,见孙策看着他不说话,又笑了笑。“年关将近,事情多一些也很正常。”

见虞翻不肯说,孙策也没有急着表态,这很容易让虞翻以为是对他能力的质疑。他们先谈公务,尤其是对当前战局的意见。这些事之前已经有过沟通,倒没什么分歧,虞翻只是表示了对战争规模的担忧。西路的战事还好说,荆州、豫州的钱粮基本可以满足要求,最多从豫章补充一些,运输距离不远。东线却不太好说,青徐刚刚稳定不久,还没有完全恢复,一旦发生大战,必须要从江东调粮,无法就地解决。长途运输的消耗就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孙策会意,表示会传书沈友、徐琨,让他们谨慎从事,不要太冲动。沈友是吴郡世家代表——他和虞翻之间有吴会内部的冲突,徐琨是孙家姻亲,这两人都不是虞翻能直接压制的,只能由他亲自出面。

说完了公事,孙策说起了朱建平相面的事。“仲翔,你家传易学,卜一卦?”

虞翻不假思索。“卜为决疑,不疑何卜?”

孙策很意外。“那你说说,朱建平所言是真是假?”

“半真半假。”

“何者为真,何者为假?”

“有小厄是真,三子一女是假。”虞翻双手拢在袖中,不紧不慢地说道:“大王威镇天下,虽说民心所向,但不知时务者也不少,征战多年,杀戮在所难免,有人想对大王不利,再正常不过。所谓小厄,本就是含糊之辞,摔一跤是小厄,被刺客惊扰也是小厄,有敌军来攻也是小厄,一年之中遇上一两件再正常不过了,有什么好奇怪的?郭祭酒因此便劝大王班师,未免有些小题大作。”

孙策不置可否,还有些无奈。虞翻与郭嘉一向不怎么谈得来——实际上虞翻心高气傲,几乎和谁都谈不来,加上分属不同派系,很多事上都有分歧,借机讽刺一下郭嘉也很正常。可是他知道一向喜欢冒险的郭嘉为什么会这么紧张。他之前和郭嘉讲过他的“梦”,郭嘉因此对刺客格外敏感,不敢冒险。郭嘉不像虞翻这么决绝,东海观涛,确认地球可能是圆的之后就果断的抛弃了传习了五世的易学,重新来过,对天命也不以为然,而且能解释得更好,自然不相信算命之类。

“至于三子一女,女儿最为尊贵的说法,摆明是信口胡说。大王富有春秋,子女成群,王后同样年少,身体康健,从袁氏几代人的子嗣来看,多子再正常不过。”

孙策反倒不如虞翻自信。就他所知,历史上的袁衡无子,至少能说明按照袁家历史来推断袁衡有几个孩子并不靠谱。“我倒不怀疑王后多子,可是三子一女,这么笃定,难道也是乱猜?”

虞翻大笑。“大王,你被这些相士的伎俩骗了,这实际上是一个短时间内无法确定的问题,至少要等到王后过世。如果王后没生,那自然要等。如果王后生了,哪怕是生得比他说得要多,比如有两个女儿,或者不止三个儿子,也不能说他错,生下来不代表就能成年,成年了也不代不会在王后之前过世,他想怎么解释都可以。”

孙策仔细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三子一女,看起来很确切,其实还是胡说八道,在袁衡过世之前,这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不可能有准确的答案。就算袁衡不幸寿短,也不太可能是一两年之内的事。

“这么说,是一计?”孙策有些恼火。

“是计无疑,不过并非是坏事,那些人是真的急了,只能用这种诡计来拖延时间。大王不妨将计就计,休整一年,看他们能有什么办法。”虞翻嘴角抽了抽。“以静制动,以守代攻,以我之不可胜待敌之可胜,何乐而不为?”

孙策沉吟片刻,微微颌首。他都已经回到建业了,休整一年也不是什么坏事。虞翻说得有理,既然对手按捺不住,不妨等他们自投罗网,送上门来,自己正好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说完了公务,孙策不动声色地提起了沿途听到的传闻。虞翻面色平静,看不出有什么异样,但孙策还是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一丝无奈。他心中明白,袁权的提醒并非空穴来风,虞翻这个计相做得并不像表面上那么风光,与本地世家相处不睦,对王畿的控制也不甚理想。

“都是哪些人不太安分?”孙策嘴角带笑,眼神却凌厉起来。

虞翻吁了一口气,苦笑着摇摇头。“大王,都是一些见不得光的魑魅魍魉,如风似影,兴师动众的去捉去捉不到的,只会搞得人心惶惶,令其诡计得逞。等五年计划的实施结果出来,公诸于众,他们知道利害得失,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孙策同意了虞翻的要求,再给他一段时间。如果他不能妥善的解决此事,那就只好调整王畿的人事了。虞翻有才,但是太年轻,为人又高调,并不适合坐镇后方,还是张纮更适合一些,或者周异也行。不过周异是周瑜的父亲,一任吴郡太守还没做完,让他全面负责江东事宜未必合适。

孙策有些挠头,安排一个国家的人事对他来说显然超出能力范围了。这些可不是读几本书就能学得会的,书上也不写这些。他这几年学了不少,进步也很明显,可是离一个真正的雄主还有不小的距离。

“对了,关于钟山改名的事,我有一个新的想法。”

虞翻还没有从打击中恢复过来,有些心不在焉。“蒋山不好吗?”

“我想起来一件事,上次登山时,我似乎听到几个百姓称蒋山为蒋陵,感觉不吉利。”

虞翻微怔,眉梢不由自主的跳了跳,神情也变得严肃起来。孙策说得轻描淡写,但事情的性质却很严重。“还有……这种事?”

“建业曾名金陵邑,那座山又黄土和黄褐土为主,阳光照耀,紫气冉冉,不如就叫紫金山吧。”

第1978章 种瓜得豆

虞翻抚着胡须,轻轻吁了一口气。“看来,臣是惹了众怒了。”

孙策斟了一杯茶,推到虞翻面前,笑道:“你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

虞翻接过茶杯,躬身致谢,浅浅的呷了一口,润了润嗓子,平复了一下心情。他知道会有麻烦,但他没想到麻烦会这么大,居然有人给他挖了这么大一个陷阱。孙策之前已经同意蒋山之名,现在又不与他商量,直接否决了之前的决定,改名紫金山,这里面肯定有原因。孙策或者是不便言明,或者是爱护他,这才不与他商量便做了决定。既然是孙策决定的,将来有人问起,他也可以置身事外。

“大王,建业虽是权宜之都,将来却还是陪都,户口会迅速增加,行商坐贾不在少数,粮食的消耗终究是个大问题……”

虞翻取出一卷图,摊在案上,一边指画一边解说。建业沿江,船运原本是最好的方式,但建业以下不远便是入海口,风高浪急,并不适合运粮船行驶。正因为如此,吴王夫差争霸中原时就挖了一条运河——胥渠,由太湖向西,经溧阳、芜湖直通长江。

虞翻考虑了两个方案:一是在句容、湖熟之间挖一条运河,沟通太湖与秦淮水上游的支流句容水;一是在丹阳挖一条运河,沟通秦淮水上游的另一条支流溧水。不管哪个方案都要开山,工程量都不小,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当地人的生活,比如征发更多的徭役。

比征发徭役之类更麻烦的是风水。对有一定实力的豪强、世家来说,征发徭役还可以补偿,还可以运用关系避役,转嫁给其他人,影响风水却是逃不掉的,而且影响更大更持久。因此,对方案的讨论很快就由工程难易变成了风水之争,谁也不希望在自家附近破土,甚至有人传言,最近丹阳被吴会压了一头,已经屈居下风,如果风水再被动了,以后就更没翻身的机会了。

讨论来讨论去,最后结果就成了两个方案都有被否决的可能。

孙策静静地听着,心中已经明白了几分。这件事不仅仅是对虞翻个人的反击,更是对他的挑衅。建业原本属丹阳,而且是丹阳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如果他在此建国,将建业等县划为王畿,被划进来的当然乐见其成,没被划进来的几个县,比如丹阳郡治宛陵就不这么想了。更何况他是吴王,吴会人是他的根基,丹阳人在吴国体系内的话语权有限,几乎没人进入核心圈,有点想法也是很正常的事。

说不定,这里面还有为陶谦父子鸣不平的意思。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