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拆开关东军(1 / 1)

加入书签

很多人也会说了,为什么日本不继续培养日本老兵了呢?其实这跟战争的进程有直接关系,要知道一个普通的日本老兵训练出来,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而且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必须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让他们进行训练,这批老兵全部都是在战争开始之前,要么在东北,要么在日本本土进行的训练,现在还有什么地方能够让这些人安下心来进行训练呢?而且随着战争的加深,日本士兵的伤亡不断扩大,三年的周期实在是太长了,大部分的日本士兵进入军队之后,一两个月就会被派往前线,哪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他们训练三年呢?而且那个时候各种器械都十分充足,尤其是子弹。

现在战争进行到这个时候,日本生产出来的每一发子弹都得运往前线,后方进行培训的时代,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前线的军官们一个劲的在抱怨后方送来的这些新兵,没有任何战斗素质,后方的训练,军官们一个劲的在抱怨,给他们的子弹数量在不断减少!对于这些人的抱怨,日本大本营是一个都解决不了,这就好像是一个恶性循环一样,当全县抱怨新兵素质不好的时候,大本营就会给他们送去更多的新兵,按照大本营的想法,在这一百个新兵当中,至少会有一两个的素质是很不错的,但是后方的这些人为了能够满足大本营的需求,就会更加迅速的训练新兵,训练出来的素质更差。

日本大本营明明知道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但是对于日本大本营来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战争支撑下去,所以当他们接到前线和后方的各种报告的时候,直接就扔到一边了,因为这个问题没办法解决,既然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干脆也不要去看了,看不到就不会烦心。

好在关东军退出了华夏,东北地区关东军的几十万士兵全部都是训练有素的,这个时候日本人就把关东军给拆开,哪里需要他们就把他们送到什么地方去,这也算是缓解了一定的危机,不过关东军士兵数量总归是有限的,今天抽出一点,明天抽出一点,到最后关东军也会土崩瓦解的,东条英机早就看出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在日本大本营会议上,东条英机已经提出要保留关东军的活动,希望不要把关东军给拆开,日本上层也明白,东条英机说的是对的,可是他们现在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各个战场都在火线告急,总不能让关东军继续留在高丽国看风景吧!

日本鬼子的忍耐性也非常强悍,在战场上他们几乎是一厘米一厘米的前进呢,现在终于是要走到日军规定的可以发起攻击的界限了,日本鬼子的进攻是这样的,在敌人阵地全面开火的时候,他们会采取匍匐前进,当匍匐前进到敌人阵地大约50米的地方,这个时候全军都会起来进行冲锋,最后50米的距离虽然伤亡比较大,但如果继续匍匐前进的话,也没有什么作用,敌人因为距离比较近,看的也比较清楚,可以一个接一个的点名,还不如这个时候冲过去,如果真的能够杀进敌人阵地的话,恐怕这一场战争的胜利天平就要向我们这边倾斜了。

当日本鬼子站起来之后,美国军人直接傻眼了,刚才的时候明明看到他们死了那么多人,怎么可能现在还有那么多的活着的人呢!美国军人使劲的扣动扳机,但是日本人距离他们的阵地实在是太近了,50米的距离,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连一分钟的时间都不用到就能冲过去了,而且这个时候日本的重机枪和轻机枪也开始开火了,刚才为了保存实力,日本根本就没有使用他们的机枪,就是害怕美国的排机炮把他们的机枪阵地给端了,对于这一点,日本人保持的还是非常不错的,美国军人可算是吃亏了。

“快撤,立刻放弃阵地撤退!你们在白刃战上绝对不是日本人的对手,他们只要是冲上来,你们连活着的机会都没有,趁着现在还有时间。”就当美国军人也想要上刺刀跟日本人来一场白刃战的时候,在他们旁边的华夏顾问要他们立刻撤退,所有的美国士兵都傻眼了,要知道它们的数量可比日本士兵的数量多得多,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撤退呢?而且后面只有一道临时防线,那一道临时防线,不但地形比较矮,而且修建的还不怎么样,这可是一条固定防线,日本鬼子已经在他们前面死了那么多人了,美国人也死了不少人了,就这样把这条防线丢了,美国士兵的心里也是有些不舒服的。

华夏顾问说完连管都没管,直接撒丫子跑路了!因为他们十分清楚这些日本人进入白刃战之后多么强悍!华夏虽然也训练了白刃战,但是在跟日本人进行白刃战的时候,还是输多赢少,华夏士兵只要是看到日本鬼子想要进行白刃战,拿着半自动步枪的士兵立刻就把步枪背在肩膀上,然后掏出手枪来,这才是面对白刃战最好的办法,那些拿冲锋枪的只管扫射,但是现在美国士兵还没有那么多拿手枪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时候,美国士兵才做到了人手两把强,现在这个时候还有很多人使用单发步枪的,就更加不要说人手一把手枪了,现在还没有那个意识。

有一部分美国士兵十分相信华夏顾问的话,所以当华夏顾问逃跑之后,他们也跟着跑了,这也是整个阵地上唯一剩下来的美国士兵,剩下的那些士兵想要用他们那个可笑的技术跟日本人进行白刃战,只能是死在这里了,虽然是比较英勇,但是最后的时候你们跟日本人的差距你也看到了,凭什么跟人家进行白刃战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