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之一剧透 第96节(2 / 2)
今年夏季温度比往年高,粮食产量降低了一些,但相对耐旱的棉花倒是没受太大影响,等到七月便可全面收获,皇家御苑中甚至已经收了一批,准备给天子织造新布。
受到温晏然个人偏好的影响,建州一带,以及南方那边,作物结构都发生了一定变化。
在主食上,比起黍米,天子更喜欢稻米,在衣料上,比起绸缎,她又更喜欢棉布。
……消息灵通的大臣们忖度着,一时间也很难判断皇帝到底是否过于奢靡。
其实王齐师曾给温晏然提过意见,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少府中人为了讨好皇帝,在官田中大面积种植棉花,一些豪富之家也受此影响,开始种棉,如此一来,或许会对平民造成影响。
毕竟棉花对皇帝而言不算什么,其价格还要贱于西锦等高级织造品,但对平民而言,绝对属于罕见的贵物,若是棉花的数量太多,就会挤占葛麻的空间,导致普通百姓买不到蔽体的衣料。
——温晏然依稀记得,历史上棉花推广开来确实是很久之后的事情,虽然大周这边是异世界,但应该也存在相似的社会规律。
王齐师在评论区中的名号乃是“忠孝双全”,如此人物向她谏言,温晏然自然是充分听取,然后反向冲刺,还特地给侯锁下了口谕,让他们多花点心思研究棉布。
昭明三年六月末,第一批采摘下来的棉花已经送入建平。
温晏然依旧待在桂宫这边,闲时去景苑里炼一炼丹,她让小内官给少府带了话:“上次的棉布织得很好,再给朕做两条蓬松些的棉被,备着冬天使用。”
少府下有东西织署,负责皇家衣物管理,天子的口谕顺利传达给了他们,也促使这些人产生了新的思考,比如该如何纺织,才能让棉布变得更加细腻柔软,比如怎么样挑选棉花类型,才能使布匹的柔韧性更强,再比如说——
所谓蓬松点的“棉被”,指的到底是何物?
时人当然会使用被子,至于温晏然,她所用的冬被,被面乃是光滑的丝帛所制,里面多用貂皮狐狸皮做填充物,若是平民之家,填充物则多用稻草,碎步,葛麻,禽类的羽毛乃至于芦絮等等。
——惯性思维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在温晏然心里,不管是丝帛还是皮草,都是比棉花昂贵的多的东西,她下意识以为棉被是因为过于便宜,才没在自己周围见到过。
宫中等级森严,东西织署的人没法去问皇帝蓬松点的棉被该长什么样,只能自己用心琢磨。
东织署令揣测:“若只是把被面换成棉的,肯定算不上蓬松。咱们既然不懂,自然只有从陛下的话去想,陛下只说了棉,自然是用棉絮做被胎才好。”
西织署令附议:“想要蓬松,那也有法子,那些棉花摘下来后,用劲去捶打,自然也就松软了。”
天子忙碌,少府官吏忙碌,外朝大臣们也忙碌,尤其是王齐师等公认的清流士族,他们经常给皇帝上谏,而且上谏完了后,还得留意后续情况。
——皇帝威信高,他们不敢在大事上跟天子唱反调,但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依旧时不时就要逆着皇帝的意思折腾一下,表示自己不曾曲承上意。
王氏府内。
仆人:“家君,这个月的邸报已经送来了。”
王齐师点头:“知道了,且放在此处,我待会便看。”
——大周最厉害的工匠自然为皇家服务,但士族豪强之家私下里也都养有匠人,那些人各有各的本事,在朝廷研究出了雕版印刷术后,民间立刻出现了跟风情况,如今除了朝廷官面上发的邸报外,许多邸舍那边,也会偷偷卖一些印出来的私人邸报。
城里的金吾卫自然得想法子遏制城中那些乱七八糟的风气,奈何买卖私报实在是有利润可图,尤其是许多士人,希望能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更多讯息,所以根本无法完全管束得住。
方才那名仆人送上的邸报里,就夹了几份曾被家君斥为言辞粗鄙的私报。
等仆人走了后,王齐师才放下手中书卷,一本正经地拿过邸报来看。
他先翻阅的乃是私报。
私报纸张不好,字印得也不好,文辞更是粗疏,只是勉强将事情写明白而已。
报纸开头第一行就是“城门招工,每日可赚二十钱,包饭”。
王齐师皱了皱眉,对苦力活来说,这个价格其实算不上高,唯一的好处只在于包饭,按理而言,修城墙应当用官隶,只是修运河的事情占了一大批人力走,地动时损伤的建筑又多,才不得不额外雇佣平民。
——在厉帝一朝,二十钱顶多能买上三四升麦子,等当今皇帝继位后,货币的购买力有所上升,按今年的行情,大约能买上五升小麦,略低于成年人一天的口粮。
王齐师把之前那个去城内买报的仆人喊了回来:“城墙造得如何,雇的人多么?”
仆人笑:“家君安心,城里并不缺人,说是不日便要完工。”
王齐师面上不显,但是心中惊异莫名。
他随着皇帝往迁至郊外桂宫一带居住,许久没曾回城,不清楚城墙修建情况,然而曾听同僚说起,城墙坏得那么严重,至少也得花个七八月功夫,想要修得好一点,便得奔着一年多去,如今这才过了半年,便真的要完工了么?
仆人又补充了几句:“城里都说,这回颇有余力,所以不止北边,另外三面墙,也都细细修了一遍。”
说是有余力,意味着修城池的支出小于预算,工部这才能够从容行事。
虽然心中好奇,但王齐师如今待着的宅子位于桂宫附近,距离城内有一段距离,总不能立刻跑回去看,只得暂时按耐。
私报后面还有话,说陆氏也在招工,为后头秋收做准备,出的价钱比城墙那边更高。
陆氏家里有一个侯爵的位子,只是如今的家主陆良承去了西夷那边任职,身边带了不少亲随同往,留在建州的人手便大为不足,需要从外面招工,所以消息才被人放在了私报上头。
王齐师记得,建平这边的许多大族,年年都能收拢一些南边讨回来的人口,如今连陆氏这样的大族人手都有所不足,岂不证明南边少有人逃往北地?
他略略一想,也就明白过来,南地那边一向被认为是瘴疠之地,大族不愿往那边迁徙,小股流民又缺乏搬迁的能力,所以南边的开发程度并不如北地,今年没人往回逃,也跟天子重视医学发展,使得虫瘴之病不再无药可治有关。
继续往下看,距离建平不远的定福县那边,甚至有人开始卖田,准备迁徙至南地,而且那家人居然姓袁,跟当今太傅袁言时分属同宗。
乃是很久以前就分出去的旁支,最多不过能做一个八九品的小官,不过到底是袁氏族人,又没到活不下去的时候,愿意放弃中原繁华往南地走,依旧令人诧异。
王齐师心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皇帝定是要在南边开擢才试。
天子手上的人不够用,于是通过考试来筛选人才,不过皇帝也是心有顾虑,选出的官吏名单,必要送入京中二次核准,而且最多只到县令那一级,再往上,就只从有中枢任职的履历的那群人里挑选。
袁氏分支虽然没落,到底是从建州迁过去的,若是他们在南地参加擢才试,考不上便罢,当真考上了,怎么也得有一个县令的官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