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领主的我只想好好种田 第675节(1 / 2)
张华在收复玉璧城、蒲州之后,选择维持现状,让李世民调兵去幽州,与刘秀两败俱伤。
王守仁分析当前形势:“如果李世民主力南下,河东之局,会比如今危险十倍。主公的领地虽大,但过于狭长,处处需要用兵,因此主公在一个方向动用的兵马,不到50万。主公必须设法击败其中一两个方向的强敌,以空出防备对方的兵力。”
“言之有理。”
张华承认王守仁的分析有道理。
像是兵家亚圣吴起,长期驻兵陇山,防备秦国的名将王翦。
如果能够吞并秦国,那么就可以调走吴起,用于对付李世民或者刘秀。
而且,吞并秦国,还能获得一批名将。
“孔明在攻略山东诸国,而我们也必须加快攻打秦国了。来年开春,兴兵攻取西凉。孔明此时的兵马,应该即将抵达齐国的重镇历下了……”
张华估计诸葛亮的进展。
要是诸葛亮能够平定齐国,再击败范增,那么诸葛亮这一支兵马,也可以释放出来,而不必陷入山东诸国的泥潭。
诸葛亮督促几路大军,沿着黄河南岸行军,在南边是巍峨的泰山山脉,北边是冰封的黄河,夏军的旌旗延绵数十里。
魏延的贪狼营作为前锋,搜索沿途的树林,查看是否存在伏兵,披荆斩棘。
“将军,前方发现齐军主力!”
“齐军果然选择在中途截击……对方是齐国名将司马穰苴,不可小视!”
魏延的贪狼营展开队形,其徐如林。
齐国名将司马穰苴,与兵圣孙武,差不多是一个时代的兵法家,治军严厉,稍有不慎,说不定会被司马穰苴击败。
后梁武将李思安,率领三百踏白军,与魏延的贪狼营一起开道。
踏白军,本来就是军中的精锐斥候,负责索敌。
在前方,齐军排兵列阵,春秋战国时期的数百辆兵车陈列,堵住了黄河与泰山之间狭长的通道,齐国的精锐兵种“齐技击”,装备了劲弩,封锁通道。
齐国的旌旗猎猎作响,司马穰苴亲自按剑压阵。
司马穰苴企图阻止诸葛亮的大军深入齐国腹地。
要是历下失守,那么齐国的主城临淄将岌岌可危。
“敌军来了!”
齐军将士无不肃然。
诸葛亮的大军向东讨灭梁国,又分兵,同时进攻齐国、鲁国,威震山东诸国。
齐军必须挡住诸葛亮。
“现在是证明我们勇猛的时候了!”
“公孙接、田开疆,这次我们比拼谁斩杀的敌军更多,谁的功劳更大!”
“好!”
“有何不可!”
司马穰苴的齐军之中,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员虎背狼腰的齐军猛将,在战前约定比拼军功,争强好胜。
齐国也有不少武将,其中不乏一些桀骜不驯的莽夫,“二桃杀三士”的三员武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众将士听令,不得喧哗!”
司马穰苴下令,令行禁止,十五万齐军,顷刻间,鸦雀无声。
司马穰苴的治军能力极强,所有齐军对司马穰苴的命令,毫不怀疑,严格遵循。
即使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些桀骜不驯的莽将,也按照司马穰苴的吩咐,屏气凝神,准备与夏军决一雌雄。
黄河以南,一片肃杀。
两千贪狼营、三百踏白军,从西边进入战场。
魏延、李思安两员武力94的猛将,提着大刀、长枪,傲视对面的齐军。
虽说,齐军主将司马穰苴是古之名将,但诸葛亮、李绩,也不是简单角色。
魏延、李思安只是打头阵,在前方开道而已。
南边的群山之中,正在闭目养神的明军将领秦良玉突然睁开双眼,握着白杆枪:“是时候出兵了。”
埋伏在山林中的三千白杆兵、三万明军,也纷纷睁开眼睛,披上盔甲,向战场移动。
为了防止被踏白军搜索道路时发现,秦良玉伏兵的地方,尽可能远离夏军经过的道路,在大战即将爆发之际,秦良玉的三万明军,这才开始向战场移动。
三千白杆兵,在山林中,健步如飞,如履平地。
三万明军则有些狼狈,叫苦连天,毕竟他们和白杆兵这种高阶山地步兵不同,他们会受到地形影响。
秦良玉用余光瞥了一眼这些明军卫所兵,这些卫所兵并不是这次战斗的主力,明朝初年,或者在这个世界招募的常规兵种“大明卫所兵”,还有些战斗力……至于来自明朝末年的卫所兵,直接摆烂,毫无斗志。
这次秦良玉真正能够依赖的兵力,还是自己的三千白杆兵。
十五万齐军,以及数量更多的夏军,在历下城西边的狭长通道相遇,两军对垒,剑拔弩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