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孙坚的小动作(1 / 2)

加入书签

现任扬州刺史陈温,和之前的周昕一样也是刚任刺史没多久。

董卓主政以来,地方大员换了很多,很多人都是在这几个月间新到任的。

他们不像袁绍,有着四世三公的名头,短时间里就能得到地方大族的支持。所以很多人还在为本郡的事务烦恼,无法出兵。

陈温看起来四十多岁的样子,史书上对他记载的也比较少,但能任一方刺史,至少在6阶以上,绝对的高级人才。

如今的刺史,有能力的能主掌一州,能力稍微差点的,主掌本郡,当然也更有甚者,只有个名号而无法掌权。

陈温还算不错,至少他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把九江掌控住了。但是相对于整个扬州来说,区区一个九江就不够看了。

地方狭小,人口不多连会稽都不如,虽然密度挺大,但想要以一郡之地统辖整个扬州,力有不殆。更何况,如果他坚持以九江为基统一全州,只怕刚刚收服的就将就要动乱。

所以这段时间以来,陈温的日子也不好过。

刺史还只是六百石的品秩,级别上还没有刘风高。但现在刺史权重,能在名义上统领一州。刘风拜见陈温的时候,完全是把他当州牧对待的。

“致远年纪轻轻,就在旬月之间平定山越叛乱,果然是少年英才,不负先帝所托。”陈温当初也是在洛阳待过,他官小,没和刘风照过面,但刘风的事还是有所耳闻的。

“刺史大人过誉了,多亏了丹阳太守周泰明、吴郡太守盛孝章等家族的帮忙,这才能平定山越。”刘风谦虚道,“此次北上讨董,前途未知,还请刺史大人赐教。”

陈温很想说“你别走了,随我平定扬州吧”,但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不说刘风自己已经成了他统辖扬州的一个钉子,会不会听他的命令,就是看他打着“讨董”“除****”的旗号,他也不能流露出一点让刘风留下来的意思。否则的话,等着上任扬州刺史的人多了去了。

“本官着实汗颜,身为一州刺史,本该率军共赴国难,但致远你也知道,本官到任不久,对本州还不熟悉,手下无人,只能由致远代表我扬州俊杰,参与会盟了。”陈温先是表示自己的难处,然后点播道,“听闻在京师时,致远和袁本初、曹孟德关系甚好,会盟之时可多听取他们的意见,不会有坏处的。”

靠,原来又是一个曹操铁杆,难怪战后曹操募兵,这货那么支持。不过董卓的眼光还真是差,放了那么多人到地方,就没有不反对自己的。

“多谢大人指点。”无论心里怎么想,刘风还是要表示感谢。

说实话,对于这位打酱油的刺史,刘风没有多大交往的欲望。虽然这货任职3年刺史,但直到被袁术弄死之际,扬州依旧是四分五裂,到他也没能多迈出去一步,就窝在了历阳。

吴郡盛宪为太守,还纠结于吴、越之间的矛盾;丹阳周昕和陈温差不多,也是到任不久,还未收服全郡;豫章和会稽差不多,地方太大,人口分散,以致各地大族掌握地方实权,架空了太守;庐江陆康倒是能力不错,不过才刚刚平定作乱的山贼,正在休整,有心无力……

也只有会稽,刘风在此多年,早就有了一定的实力,刚刚平定了叛乱,就敢带着大批人马万里会盟。

历史上除了扬州和交州,其他各州几乎都有人参与会盟。就连益州,刘焉虽然未到,但也喊了不少讨董的口号,也是反董的一员。而如今,刘风弥补了扬州的空白。

城外休息了两天,等到所有人过河之后,刘风再度出发,直往庐江而去。后面,又有一部分九江的玩家加入。

也许是刚刚结束战争的缘故,庐江显得有些荒凉。直到进入了舒县境内,才变得好一些。

舒县,庐江治所,周瑜的家乡。

没错,刘风就成冲着周瑜来的,不然,他哪会折腾这么久,绕路都饶了好大一截。就连拜会刺史陈温,也只是顺路,以免失了礼数。

舒县周家,可以说是世宦二千石之家,兴于周荣,到如今已是六世,周瑜则是第五代的翘楚。《后汉书》中,周家的传记是和袁家在一起的。

他爷爷不出名,但是他堂祖父周景许多年前就已经任过三公之职,参与过立刘宏为帝的事;堂叔周崇嗣爵安阳乡侯,官至甘陵相,已经亡故;还有一位堂叔周忠,正在朝廷任职,刚刚步入九卿之位,就算如今的朝堂是董卓掌控,也足以说明周家在朝中的地位。

十几年后的赤壁之战时,周瑜还大骂曹操****,压根就看不起曹操,就是因为人家有底气,出身显赫。周忠不久后也会当上太尉,不像曹操,坐实了宦官之后,为士人不耻。

周瑜的父亲曾任洛阳令,如今也辞官在家,教育子嗣。但现在主掌周家的,却是周瑜的另一个堂叔周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