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偷梁换柱(1 / 2)

加入书签

太后的哥哥何海君曾经担任过宛南巡史令,年纪大了之后皇上派他任鸿胪寺卿,负责接待使臣的工作。

他来法华寺见太后,正巧出去时碰见承平,便与她说起南桓的使臣团几日前已经进入北列境内之事。

法华寺虽为皇家寺庙,装饰的富丽堂皇,但宝殿外面却仍保留了一些质朴的古风。

何海君已逾花甲之年,是个非常精瘦的老头,脸上几乎没有多余的肉了,一笑都是褶皱。

“马上就能见到故乡的来客,还希望英王妃不会太过于因思念故国伤神。”

本来远在天边的故乡,似乎要随着几个使臣的到来变得陌生的亲近,承平心里也有几分感触。虽然她还是能够吃着南桓口味的食物,穿着南桓风格的衣裳,但是一想到烟花三月,雾霭迷蒙的淮安,仿佛又能够回到她和阿莱一起坐在河边的杨柳下,来回摆动双腿的场景。

承平回道:“舅舅多虑了,夫君待我很好,在北列已乐不思蜀了。”

何海君对待她既像对待小辈般和蔼,又向对待上级般恭敬,莫名让人舒服。

“我最近要接待南桓的使臣,特意想找一些关于南桓的书籍资料。听说王妃是琅玉先生的弟子?我向来喜好诗文,尊师可谓是算北列文坛之首,不知可否有幸讨几本书来看?”

“承平不敢自称是琅玉先生的弟子,但是先生的著作还是随身带了些来,蒙舅舅喜爱,承平改日亲自送到您府上。”

何海君没料到承平如此有诚意,还要亲自送来,忙摆手婉拒道:“岂敢劳驾。听三殿下说王妃有经天纬地之才,琅玉先生能有您这样的弟子,一定是自鸣得意。”

二人边走边说,从寺庙后面的青山上传来暮鼓声声,远近子规的啼叫在徘徊山间。

何海君心里对承平的好感又多了几分,李承平放在哪就是什么样,与朝廷官员相谈时,倒像是个风度翩翩的饱学之士,他心里头一次想和女子谈谈家国大事,又道:“我还想就南桓北列通商一事向王妃讨教。”

“舅舅说讨教,实在是折煞我了。但我心里确实有些想法,想请您略听一二。北列年初遭了雪灾,冬小麦的主产地几乎绝收,想必应该供应不过来,只能等到明年的粮食。而南桓地处温暖地域,种的稻谷一年可两熟。去年老天赏饭吃,又是一个丰收年。且南桓有粮食储备,每两年会将仓内的陈米换成新米,再将陈米折价卖到不太富裕的地区。如果这次通商能够从南桓运来粮食,相信一定能解决流民饥荒之事。”

何海君点点头道:“南桓物华天宝。如果真能促成粮食交易,确实对两国都使好处。只是大宗货物的运输,在路上极耗费财力,运到北列来的成本也极高,百姓还是买不起。”

承平又道:“南桓水路众多,在平行的河之间开凿漕运,已经形成了非常发达的货物运输通道,不知舅舅有没有注意过,在开放的五个城邑里,有两个正好能够和河北列打通漕运。”

何海君恍然大悟,当时定通商城邑时是南桓先拟定的,他们只当是那几个城邑较小,南桓不太愿意与北列做过多的生意,却没想到在交通上的便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