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礼部应试上(2 / 2)
随着考场内的鼓声响起,士子们开始拿着自己的提篮和号牌鱼贯而入。
宋初的科举制度非常严密,实行权知和同知贡举制度。礼部省试主考官不再由固定的官员担任,而是临时委派,以防考官作弊,并加强对考官的监督和相互制约。与考官有亲属或其他亲近关系的考生,另行开场考试,考官与考题也另行安排,以防止科场作弊。在考场内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度,以防师生勾结作弊。
总体上来说,宋代的科举通过上述程式的改革,更加成熟健全,为公平竞争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已经接近于后世的标准化考试制度了,而糊名制度则是最早的密封卷。
大门处有专门的官吏来检查士子们所持有的户籍证明与乡试通过的文书,官吏们在名册上将其逐一登录,然后发给号牌,长长的队伍一直排到了很远的地方,礼部的官员们特意开设了五条检查通道,每个人都忙得满头大汗。
历代选拔人才都注重德才兼备的标准。宋朝在朝廷举行的考试中,力图避免因人情贿赂而出现作弊行为,导致录取不公正,所以对考卷又是密封姓名、乡贯,又是誊录,将考生背景与考卷水平完全隔绝,使考试仅限于文化才艺的展示和竞争。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考试成绩优良但品行不端者被录取的尴尬情况。面对各地参加考试的上万名考生,朝廷不可能掌握其品行,只有遵照乡举里选的传统,把这一基本资格的审查把关任务,交给地方州郡,这就要求应举者必须拥有本地户籍。
由于我的特殊身份,所开具的省试资格证明是直接由礼部尚书亲批下来的,而户籍证明则是由开封府尹颁发下来的,门官检查过后,立刻诚惶诚恐地派了专人将我领了进去,找到了自己的小厢房。我抬眼望去,应试殿里一排排的小厢房就象养殖场里的鸡笼子一样,士子们每人一间,里面炊具齐全,甚至还备有取暖用的小炭炉。
考官们很是忙碌了一阵子后,才把考生们安排妥当,然后一声锣响,本次省试正式拉开了序幕。我报考的是进士科,第一场考诗和赋,第二场考论议,第三场考对策,第四场考经文。考试时间是三天,考生必须在三天之内做完所有的题目,当然也可以提前交卷,但是出了考场以后,就不能再进去了,这倒跟我在后世经历的考试情况完全相同。
“杨将军,按照规矩,考试一开始下官就不能呆在厢房里面了,如果将军有什么需要,可以敲壁上挂着的小铜锣,自然会有人来听候差遣的。”领我进来的官吏恭敬地说道。
“有劳了!”我道了声谢。
那官吏连道不敢当,告了个罪后就退了出去。
第一遍锣响之后,考生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厢房之内,然后就有巡视的官吏们挨个检查考生们携带着随身物品,检视夹带之类的作弊用具,一经发现,立刻将其逐出,并注册在案永不录用,虽然处罚的力度不可谓不大,可是依然有敢于顶风作案的考生,在盏茶工夫之内,我就看到有数十名考生被维持秩序的禁军们推推搡搡地押了出去。
接着第二遍锣响,试卷被分发到了每个考生的手中。
少时第三遍锣响,除了几个挂着权知和同知头衔的主考副主考外的无关人员都退到了限定的范围之外,考场里面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纷纷埋下头来,认真地看那题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