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0节(1 / 2)
如果徐云此时在场,估摸又得被惊上一次。
黄培云在未来的成就极高,他是华夏粉末冶金学科的奠基人,中南矿冶学院创始人,华夏工程院的首批院士。
他在钢材以及粉末烧结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原子弹开始到后来的氢弹、中子弹,甚至钱五师他们的导弹项目中都可以看到黄培云的身影。
如果你百度黄培云的资料,还会发现他的履历在58年入党后直到1978年才有下一段内容。
这二十年间他不是没有取得成就或者职务调整,而是将自己最年富力强的光阴贡献给了国家的绝密项目。
另外黄培云先生的爱情故事,也是华夏科学界中的一桩美谈:
众所周知。
抗战时期,燕京大学、水木大学、南开大学组建成立的国立星城临时大学在星城开学。
后来由于星城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国立星城临时大学分两路西迁昆明,改名西南联大。
其中一支走海路,由星城经粤汉铁路到广州渡海到海防,再转滇越铁路到昆明。
这支队伍每人发20元钱,年龄大、体力差的师生走这条路,女学生也一律走这条路。
另一只则是步行队伍,他们跨越三个省的高山、大河、丛林,用双脚完成了这次抗战中的转移。
这支队伍全名叫做湘黔滇步行团,全程68天行军,步行3500里,华夏教育史上有着及其浓厚且特殊的色彩。
当时为了欢迎这支336人的步行团,梅贻琦、潘光旦等教授的夫人们制作了花篮,找了一些女孩做起了欢迎队伍。
其中有一对姐妹,姐姐叫赵如兰,妹妹叫赵新那。
她们的父亲赵元任是诗人赵翼之后,就是写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那位。
而黄培云先生就是这支步行队伍中的一员,还是步行团中的一位小队长。
当时黄培云和欢迎队伍只是简单的做了点头问候(黄培云回忆录原话),欢迎仪式之后不久,赵元任就带着全家赴美,女儿们也随之离开联大。
但是,草蛇灰线。
几年之后。
赵新那在海对面与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相恋结婚,这位留学生正是黄培云……
顺带一提。
那只336名师生组成的湘黔滇步行团,最后出了24位两院院士,2位两弹一星功勋,一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这里推荐一部西南联大的纪录片,叫做《九零后》,这里的九零指得是年龄超过了90岁的意思,b站就有)
视线再回归现实。
黄培云和李恒德之间是老交情了,因此在见到李恒德后他便直接喊出了好友的名字。
随后黄培云带着几位同事走到了李恒德身边,转头看了眼人山人海的现场,眉头一掀:
“哟,好像来的有点晚,没位置了。”
“是啊。”
李恒德朝黄培云抬了抬手,指着胸口的一道污渍苦笑道:
“你瞧,我刚从实验室出来连衣服都没换呢,就被爱民他们拉出来了,没想到就这样都还没赶上趟。”
“看这架势,同志们的热情都很高呐。”
“确实是很高……”
黄培云又扫了眼现场,二人聊天的这么点时间,又有几波人从不同方向抵达了空地:
“不瞒你说,恒德兄,我到基地也有些日子了,这么热闹的景象还真没怎么见过呢。”
说这话的时候,黄培云的语气中还带着一丝感慨。
不同于刚到基地没几个月的李恒德。
黄培云是221基地最早的那批职工之一,虽然有些时候还是要回学校处理事务,但大多数时间都还是待在了基地。
在他的印象中。
类似这般热闹的景象基地不是没出现过,但次数真不多,也就仅限于基地落成、u2被击落那有限几次罢了。
如今能让基地的职工们再次发自内心的露出这种喜悦的笑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而就在李恒德与黄培云聊天的同时。
一位行色匆匆的年轻人忽然从他们身边走过,找到了一名位于他们左前方的中年男子低声说了些什么。
年轻人以及中年男子的身份李恒德都不认识,毕竟他刚到基地没多久,长期又泡在生产车间,基地里认识的人也就那么些个。
但从对方穿的工服标识来看,很明显也是二分厂的人,比如是个负责冶金的组长啥的。
只见中年男子在年轻人低语后面色骤然一变,有些不甘心的看了眼空地内,接着朝身边几人一挥手,没好气的说道:
“哔哔哔哔的——,炉子偏偏在这时候出故障了,好了,都别tmd看热闹了,赶紧回去补修吧!”
听闻此言。
中年人身边的几位年轻人顿时齐齐哀嚎了一声,耷拉着脑袋跟在对方身后离开了现场。
而对方这一离开,原先占据的位置便腾出来了。
只见距离最近的王爱民眼疾手快的窜到了警戒线边,占住了空余位置的最外侧,同时朝李恒德挥了挥手: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