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仁义之王(1 / 2)
认同赵构的统治,乖乖的听话,交出一部分丁壮组成军兵为赵构来效力。只要能做到这三点,阴山以南的这些个部族便可以获得自己现下所想要的一切!
就是这三个很简单的条件,赵构不需要他们打散自己的部族,彻底的编户齐民;也不需要他们放弃手中的权利,乖乖的当猪,甚至都不会把官员派入每一部去。
要知道,契丹人在二百年的统治时间里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完善的体制。早期的部族头领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着部落权利,但随着他们的头衔从“夷离堇”改称“令稳”,从“令稳”改称“节度使”后,那些个部族头领的意义就已经有了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这可以说也是契丹内部的一种中央集权的过程,节度使——部族首领,到今日已经成为了一种官职的称呼,而非是私人可父死子继的权柄了。
那一个个部落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了一种行政单位,就像汉地的州府,哪怕他们依旧是游牧生活。
宗泽许诺不派官员,就等于承认他们现在拥有的地位,这可不是一句单纯的维系原状,而等于是在放权给他们,让他们可以在‘部族’中大大巩固自己的权威。这叫每一个节度使全都喜笑颜开。
这条件优越的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想象,一些个节度使甚至都不相信自己耳朵听到的。
尤其是在听到宗泽随后提及的羊毛贸易。
从来都只把眼睛盯向牛羊、皮革和羊角、牛角的汉人,现在竟然收起了羊毛,这真的太叫人意外了,也太叫人惊喜了。对于他们来说,羊毛这东西除了制造毛毡外几乎没二用,虽然毛纺的技术一直都存在,甚至后者在宋境和西夏境内都有一定的规模,可契丹人的脑子里却根本无有毛纺两字,他们只需要毛毡。
因为前者太麻烦了。而后者却是简单易懂的很。
毛毡就是把羊毛、羊绒加水,反复的擀压,将粗毛与绒毛粘结在一起就成了毡,俗称‘擀毡’。擀毡同擀面差不多,工具只需要一根木棒。制作工艺简单粗暴到白痴都能干,用途却十分广泛,使用价值比毛毯有过之而无不及。
契丹人的帐篷四壁与幕顶都是用毛毡覆盖,就是先以木材做框架,再以毡子覆盖整个帐篷。
游牧环境下的草原民族,这种简单易行的毛毡显然比造法繁琐的毛纺织要实用得多。
那些底层的牧民们,冬季里就以一块牛羊皮加上一块毛毡遮风避寒,效果还不是一般的好。
所以,契丹对毛毡的控制和管理很严格,曾多次下令禁止毛毡入宋。
但事实上汉人对之的需求量却是极少,因为没多少人能受得了那股浓郁的膻腥味道。要知道就是后世的低价羊毛毡都免不了有浓重的膻腥味道,在如今这个时代,尤其是在契丹人的手中,那毛毡要没有膻腥味道反而奇怪了。
契丹人畜牧业发达,各部族每年产生的羊毛绒根本不是自我需求便可以消耗完的。过去他们只能随意的丢掉,而现在汉人却忽的来收拢羊毛了,纵然这些首领们立刻就能判定,这羊毛贸易肯定是有利可图,他们也依旧欢喜的很。
拿不值钱的玩意儿换到了钱,这就是大喜事。汉人能拿羊毛赚钱那是汉人的本事,他们只有能赚羊毛的钱就足够了。
“小人所领的梅古悉部能出三百勇士为燕王殿下效劳,小人希望能贷两万贯……”
“颉的部能出五百勇士追随大王。俺们物资尚有富裕,不贷钱……”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