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导弹实战部署(1 / 2)
尽管中华帝国陆军对于直升机的战斗可靠性心存疑虑,但还是将其配属给了一线主力部队,用于配合战机进行地面攻击任务,形成高空、中空、低空立体火力搭配体系,提升帝国陆军的作战能力。
对于陆军将领们而言,禁卫军第一装甲师最强大的火力已经不是传统上公认的坦克攻击集群了,而是加强给炮兵的火箭弹系统。
暴风雪mk40式227毫米多管火箭炮系统,为自行常规支援武器系统,射程远、威力大、机动性好,反应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箭炮。基于前二炮部队装备的雷神17型火箭炮系统基础上,经过陆军多年的集中测试后研制生产的,主要用于填补陆军自行火力覆盖方面的不足。
mk40暴风雪系统由m36虎王主战坦克的底盘作为其作战载体,运载车外观上象一种加长型的步兵自行火炮战车,其车体80%为通用部件,车体满载之后最大重量为24700公斤。mk40运载车最大爬坡度为60%,涉水可达深1.1米,可爬越垂直1米的墙,可利用y-8大型运输机进行空运。运载车驾驶舱采用铝装甲结构,为乘员提供防护,车内安装的气体微粒过滤器装置与乘员防护面具相连接,可有效保护乘员不受到化学、生物制剂和放射性沾染物的侵害。
mk40系统的每个发射箱都含有六个火箭弹发射管或一个导弹舱,火箭炮发射管口径为227毫米,管数为12,战斗射速12发每分。其最大射程为子母弹32公里,布雷弹40公里,反坦克子母弹45公里。以第一装甲师的战斗力进行评估,其行军战斗转换时间约为5分钟左右,战斗行军转换时间在2分钟,再装填时间为5分钟,时速54公里,最大行程480公里。
为了更有效的提升自卫防护能力,mk40暴风雪系统在装甲和机动速度上都得到了加强,但是为了更有效的提高生存能力,中华帝国陆军还在战术上进行了规定,即要求在己方部队的火力掩护下进入战场。
不过,mk40暴风雪火箭炮系统的最大威力体现在其可以发射帝国陆军秘密武器——西北风六型(xbf-6)战术导弹。取名西北风,意为让敌人喝西北风。
在此之前,帝国军方在v系列导弹基础上,陆续开发了多型号的导弹,第一型服役陆军的便是西北风六型短程地对地导弹。
西北风六型导弹的设计类似中华帝国早期的v-1、v-2飞弹,但增设了用于修正航线的无线电控制系统,得益于中华帝国在发动机技术方面的进步,首次在导弹上使用了体积更小的涡轮喷气发动机,进而取代了v-1v-2飞弹上笨重低效率的脉冲式喷气发动机。使得中华帝国在导弹技术方面获得突破式发展。
在最初试验阶段,中华帝国军事委员会将其定义为轰炸机,赋予了h-61的编号,主要是用来迷惑西方列强,使其不知道中华帝国正在发展导弹武器。直到一系列秘密测试成功后,才在光华三十九年夏天统一以西北风xx型来命名导弹的型号。
西北风六型导弹由帝国军方直辖的总装备部负责研制,没有让帝国兵工企业参与其中,表明其高度机密性。
原本研发速度不快,但很快情报部门从获知德国军方也展开了飞弹研制工作后,中华帝国军方决定加快导弹研发速度,要求工作人员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赶在德国军方的飞弹计划完成之前,为帝国军方研制出可靠性高、工业化经济的导弹武器系统。
光华三十九年九月,最初的两枚h-61导弹交付给北疆空军基地成立的一个导弹中队进行适用性测试,并且随后在北疆首府上京(原沙俄阿穆尔斯科)进行实弹试射,并且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此后,帝国军方陆续发展了多款导弹型号,其中陆军一线部队可以部署的是西北风六型地对地战术导弹。
对于西北风系列导弹而言,中华帝国军方已经解决了发动机问题,射程已经不在话下。以前测试的一系列v型导弹都是由于制导系统不精确,误差太大而备受军方诟病。
中华帝国早期的v系列导弹所采纳的无线电系统,因其直线通信受制于地球曲率,有效距离最大只有400公里,并且这种无线电通信还很容易被敌方无线电信号所干扰。在理论上,导弹可以在飞行过程中交由其他车载中继站进行制导,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很难成功。
而西北风导弹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帝国军队第一个被实战部署的导弹,主要是其解决了关键的制导系统问题,打击精度大幅度提升。
西北风六型地对地导弹通过导弹上的无线电系统与rd-80雷达系统和wd-69无线电通信系统进行联合制导。它使用了一个陆基微波发射器,为弹上控制系统提供导航所需的距离和方位角信息。利用此系统全程制导成为了可能,制导最大距离大约为1000公里。
在导弹试验时,据传rd-80系统非常之精确,一枚改型导弹飞进了之前一颗导弹爆炸产生的坑中的传说,而这个几率基本上是十万分之一的。
不管是不是传说,最终中华帝国军方接受了这款导弹,足以证明其有一定的真实性。不过,这款导弹因为配备了复杂的指导系统而不得不单独在导弹外部挂上一个长方形的盒子,专门装制导系统,使得外观上非常的难看。一度有人戏称这款导弹是背着包的日本小媳妇。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