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 章 五台求助(2 / 2)

加入书签

最早在五台山弘扬佛法的是光明法师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于公元前710年亲自赴五台山传播佛教。

《名山志》记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五台山所在山区域处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是一个土黄色的世界,可以称为金色世界。

它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的建造地之一。

五台山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

《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

汉师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于公元前710年左右,在向象雄四种耳传大师热桑持拉克求学四种耳传和三种大圆满等各种象雄本波佛教法,然后赴峨眉山、五台山等汉地传播发展本波佛教。

他把象雄佛法耳传和正见法翻译成汉文。

桑王澳登大师是最初在汉地传教耳传法门的,汉名叫做光明法师,他的弟子犹如尘沙一般多,他很多汉族的教徒弟子们都是降阳光而成就的,也就是虹光身。

大师83岁时在汉地圆寂,圆寂时全身变成虹化。遗憾的是他所传的法后来在汉地失传了。

生根活佛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他是最早在汉地弘扬佛法的高僧。历史上他是汉地第一位虹化身大成就者。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名望海峰,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

西台名挂月峰,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锦绣峰,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

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北台名叶斗峰,五台中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

中台翠岩峰,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传说文殊菩萨回到五台山时,当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附近的老百姓正遭受着深深的苦难。

文殊菩萨把一颗神石安放在五台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马上发生了,五台山这一大片区域立刻变成了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

于是,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这颗石头被叫做清凉石,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又将五台山改名叫作清凉山。

(本书五台山和清凉寺介绍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钟离眛之所以不辞辛劳地来到五台山,当然是因为现在丐帮咸阳分舵和上党郡分舵的人在这次跟踪马车跟着自己跑到那个危险无比的峡谷里去,结果却遭遇到黑衣人的埋伏,有许多人在这一次战斗中受了伤。

钟离眛怕丐帮现在的实力不够,冒险去围猎那些来历不明的黑衣人,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救不出恒山剑派的大小尼姑,反而将这两个分舵的人给全部搭进去。所以他想到清凉寺这里来搬救兵。

清凉寺位于五台山上,也为武林一脉,方丈为神山上人。

神山上人天资聪慧,三十岁时便已经技盖全寺,因此成为全寺历史上最年轻的方丈。

他们的门派武学有伏虎拳、五十一招伏魔剑、普门杖法、二十四路伏魔杖、心意气混元功等。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