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805节(2 / 2)

加入书签

天子不置可否,看着荀彧。“朕有更合适的人选,只是担心车马劳顿。”

荀彧无奈地点点头。“陛下若是觉得合适,臣可以走一趟。”

天子也笑了,只是有些勉强。“以令君的智慧,必能看出孙策的虚实。一晃几年不见姊姊,我想她了,令君代我看看她。”

……

时隔数月,纪灵卷土重来,形势却大不相同。

他让臧霸留守任城,自己率领孙观、吴敦等人逼向昌邑,主力是新征召的一万豫州兵和跟随他多年的数千旧部。豫州兵虽然不如孙观等人的部下经验丰富,却训练有素,装备精良。他们原本都是兖州人,家乡就在山阳、任城之间,熟悉地形,又刚刚分到了土地,打完这一仗,他们就可以安居乐来,故而士气高昂,纪律也远比泰山贼严谨。指挥这样的将士征战,纪灵充满信心。

董昭收到消息,亲率大军出城迎战,双方再次在金乡山西麓相遇,列阵而战。纪灵背山列阵,双方互有攻防,董昭悲哀的发现,这些新兵的战斗力远超他的预计,要想取胜绝非易事。为了避免腹背受敌,昌邑有失,他迅速撤回城中,看着纪灵大张旗鼓地从昌邑城下经过,一箭未发。

纪灵到达定陶,与朱桓等人见面,再次向朱桓表示感谢。他能因祸得福,和朱桓有很大关系。纪灵到达之前,朱桓就和陆议商量过了相关的事宜,此刻见到纪灵,他非常客气,不仅亲自出迎,还设宴为纪灵接风,又对孙观的英勇大加赞赏,解下佩刀,郑重其事地赠与孙观。

孙观受宠若惊,对朱桓的印象大好。

宾主尽欢,谈笑风生,酒对半酣,朱桓对纪灵说道,周瑜与黄忠联手,打得曹操不敢出蜀一步,左右支绌;鲁肃与吕范合作,长驱直入,取弘农,逼关中;不久前,沈友、徐琨与甘宁联手,杀得青州血流成河,袁谭隔河相望,不敢越雷池一步。九督各擅其能,没有弱手,如今我有二位都督和满将军相助,又得骑兵掠阵,岂能让董昭占了便宜?

一席话说得纪灵、吕范热血沸腾,拍着胸脯发誓,一定通力合作,先取定陶,再攻昌邑,绝不让其他几位七位都督看轻了。就连满宠都暗自佩服吴王会用人,安排陆议协助朱桓不仅顺利惩戒了江东世家,还生生将冲动易怒的朱桓磨平了棱角,八面玲珑。

借着酒兴,朱桓随即安排作战计划。满宠、纪灵都有和董昭对阵的经验,他们二人一个在城东,一个在城北,威胁定陶城的同时准备迎战来援的董昭,陈到、阎行各领骑兵两千人协助,吕范与张奋合作得比较多,由他们负责主攻定陶。

为了避免纪灵、满宠有意见,朱桓事先声明,攻定陶是为昌邑做准备,所以首要任务并不是迅速破城,而是练兵。他将以五天为一轮,每进攻四天,休息一天,同时换一组人攻城,尽可能让三组所属不同的人马都有与巨型抛石机配合攻城的机会。拿下昌邑之后,三组人马将齐头并进,总而言之,都有立功的机会。

纪灵等人欣然同意。

准备了两天后,各部就位,再次包围了定陶城,只剩下西门外空无一人,正合兵法围三阙一之理。三架巨型架在战船上,固定在济水北岸,以定陶城南门展开了攻击。

不到半个时辰,定陶城南门再次被击破。不过李进已经吸取了教训,用土将门封死,又在城墙上加筑了工事,城门被破除了验证了辎重营将士在这两个月的训练成果之外,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吕范早有心理准备,按部就班,下令步卒配合巨型抛石机强攻城墙。抛石机换上小弹丸,对城门两侧的城墙及瓮城内部进行覆盖式打击。在雨点的铁弹打击下,守军根本没有起身反击的机会,只能躲在城垛或者特制的大盾后面。

没过多久,李进就下令放弃瓮城,退守主城。

主城离河岸超过了三百步,也超出了巨型抛石机的攻击距离,又隔着瓮城城楼,观察手无法直接看到弹丸的落点,调整巨型抛石机的难度更大。李进在城墙上安排了千余强弩手,防止朱桓派人登上瓮城的城墙进行掩护。他相信,这个战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巨型抛石机的发挥,争取更长的守城时间。

但他很快就发现这个战术没什么效果,巨型抛石机射出两轮陶罐,陶罐砸在城墙上,裂成碎片,里面的黑色的粘稠液体流得到处都是,然后一声厉啸,一枝长矛一般的巨箭带着火光从天而降,点燃了那些黑色的液体,“轰”的一声,火光冲天而起,浓烟滚滚,瓮城的城楼陷入一片火海,连主城都被点燃了一部分,热浪逼人。

李进吃了一惊,连忙下令将士们灭火。他听说过这种武器,也做了准备,但他只能扑灭主城上的火,然后看着瓮城的城墙烧了小半个时辰,化为灰烬。在这小半个时辰里,吕范没有发起进攻,只是静静地看着,让李进和城中的守军得以专心致志的看着这场大火将瓮城烧为白地。

半个时辰后,火灭了,浓烟还在定陶城的上空飘荡,也在李进等人的心头飘荡,遮住了阳光,也遮住了他们的希望。城上下鸦雀无声,一片死寂。

看着城外阵势严整、好整以暇的江东军,李进心头生起强烈的羞耻感。他清楚,朱桓从来没有将他当作对手,只是在戏弄他,用他来练兵而已。

第2106章 夺志

孙策第一次与袁谭争兖州时,在任城大战,朱桓率部突破李乾的阵地,并亲手斩杀李乾父子。从那时起,李进就厉兵秣马,精练士卒,甚至不惜变卖家产,花费重金到南阳、汝南黑市购买军械,准备报仇,至今已经六年有余。得知朱桓是统兵大将时,他还觉得是上苍垂怜,给了他一个报仇机会,现在才知道这根本不是垂青,而是戏弄。

巨型抛石机,油弹,在手握重器的朱桓面前,他根本没有叫阵的资格。城门被击破,城楼被焚毁,定陶城就是朱桓用来演练战术的试验品,不论他如何努力,做了多少准备,在这样的重器面前都没有什么意义,最后的结果不会有任何改变。

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意义,那就是让朱桓准备得更充分,将来攻打昌邑或其他城池时更有把握。

为什么会是这样?李进想不明白。可是他清楚,定陶是守不住了,什么时候破取决于朱桓,不取决于他。他叫来从弟李典,让他带着一些部曲出城,赶到昌邑去求援。

“从现在开始,你跟着董将军,不要回定陶来了。”李进对李典说道。

李典一下子明白了,拜倒在地,抱着李进的腿号陶大哭。李进俯下身子,拉起李典,扶正他的头盔。“曼成,天地不仁,命孙策虎步山东,却以我李氏为牺牲。有仇不报,巨野李氏无颜立于天地之间。后继无人,巨野李氏亦不能立足于士林。天下虽乱,太平可期,将来终究还是读书人的时代,你读书多,巨野李氏的希望就在你了,努力。”

李典再拜,挥泪而去。他集结了两百多匹战马,养精蓄锐,入夜之后悄悄地出了西门,绕道乘氏,辗转奔昌邑而去。

朱桓很快收到了斥候的报告,知道有骑兵出了城,却不紧张,只是通告满宠和纪灵,让他们留心昌邑方向的董昭来援,并将斥候放到百里之外,防止有骑兵奔袭。虽说太史慈重创了刘备,幽州骑兵大规模南下的可能性不大,但天子、袁谭都有骑兵,总数过万,尤其是天子手中的并凉骑兵甚是精锐,不能小觑。

朱桓按兵就班的攻城,演练战术。李进却没有多作纠缠,很快又放弃了大城,退守西北角的小城。不仅如此,他还解散了除李家部曲以外的郡兵,让他们自谋生路,免于无辜牺牲,至于城中的百姓,则由他们自行选择,但他几乎将城中的粮食搜刮一净,全部存在小城里,决心死守到底,玉石俱焚。

兵临城下,城中百姓早就不想留在城中了,粮食又被搜刮走了,除了出城,别无选择。

定陶是大城,原本城中户口过两万,十万余人,即使连年征战,城中犹有数千户,三四万人,尤以大户为多,普通百姓大半都跑了。因为舍不得田产,不想投降孙策,以为依附袁谭还有希望,结果袁谭来了又走,李进又夺了他们所有的粮食,不再管他们的生死,气急败坏,大骂董昭、李进缺德,专坑乡党。

然而骂人解决不了问题,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向朱桓投降,否则连饭都吃不上。他们当然可以向北逃,投奔亲属,可是这么做的人非常少,但凡有点理智的都清楚,就算向北逃也只能逃一时,逃不了一世,除非他们能逃过黄河,逃到山里去,否则迟早还是会被孙策追上。与其到那时候再降,不如现在就降了。

天下姓什么,没人说得清,但山东肯定要姓孙了。

因为是半主动投降,朱桓网开一面,没有将各家家主的首级挂在官道上,也没有将他们没为官奴婢,只是没收到他们的田产、庄园,命他们组织青壮,为大军服务,表现好的,将来可以考虑发还一些产业。有了朱桓这个承诺,又有满宠从中斡旋,这些定陶大族总算安下心来,男子转输、服役,女子浆洗做饭,有些姿色出众的打扮得清清爽爽,有意无意的在将士面前来回晃悠,希望得到垂青,能结成婚姻。

定陶本是曹国故地,商业气氛浓厚,陶朱公范蠡晚年定居于此,故改名定陶。几百年的商业积累让定陶人有着浓厚的逐利习气,对儒家那一套忠孝节义不太信奉。常年经商也对风险有些更大的承受能力,一旦发现事不可为,他们迅速接受了事实,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

朱桓等人都是吴国大将,而且年轻有为,这些都是择婿的最佳选择。和他们结成婚姻,不仅可以解决眼前的危机,还大有发展前途,何乐而不为?

朱桓、陆议虽然聪明,对此却经验不足,一时有些手忙脚乱,看着那些花枝招展的妙龄女子,杀又杀不得,留又留不得。吕范却是过来人,知道这些定陶大族的小心思,随即向朱桓建议,将这些女子组织起来,由随军的医士进行培训,转为护士,为受伤的将士服务,也为她们提供近距离接距将士的机会,表现突出的,战后优先挑选将士婚配。

朱桓大喜,随即召集各家家主,宣布了这个命令,总算将这件事处理妥当。

当然,朱桓、吕范、纪灵及诸将身边也多了几个侍妾,只有陆议洁身自好,婉拒了定陶大族的贡献。

……

董昭听完李典的汇报,决定向袁谭求援。没有援兵,他很难守住昌邑,完成袁谭的委托。

他也清楚袁谭已经自身难保,所以他在向袁谭求援的时候,特别提了一句,希望袁谭能出面请天子出兵,派骑兵入兖州助战。如今是冬季,雨水少,土地干爽,利于骑兵奔驰,河流浅,可涉水而渡的地点多,如果能派骑兵入兖州,或是协助步卒作战,或是骚扰朱桓的粮道,能极大程度地减轻昌邑的压力。天子麾下有并凉精骑,足以与陈到、阎行率领的江东骑兵匹敌。

为了防止袁谭犹豫不决,董昭又写了一封信,派李典送往行在,当面向天子说明利害,请他出兵增援。李典明白董昭的意思,感激不尽,带着董昭的亲笔信,匆匆出城。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