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茅山(2 / 2)
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隐居茅山40余年,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传承者。茅山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曾赢得“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誉。
唐宋年代茅山道教达到了鼎盛时期,前山后岭,峰巅峪间,宫、观、殿、宇等各种大小道教建筑多达三百余座、五千余间,道士数千人,有“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之说。
俗话说:“要好运,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万福宫,也就是顶宫作为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场所,一直以来的都是游人朝山敬香必到处。
其实茅山只是一个统称,风水界的人都知道茅山一脉分为南茅山和北茅山,两派之间一直为一个正统地位争执不休。南茅山鱼尾长江以南,北茅山位于长江北岸,两派以长江为界,对外都称自己才是茅山正统。
清代乾隆年间,以考证考据而闻名天下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说:“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这就是说,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称为茅山。后来他们受请往江南句曲山,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早在汉代,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寻山修道。
他们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一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
日久,茅氏兄弟,终成正果,名列仙班。后人因此建三茅道观,称他们为三茅真人,称山为三茅山。慕名来山学道者、求医者,不绝于途。其时,江南句容一带,瘟疫流行,闻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便来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华阳洞。经真人救治,病愈者数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后,人们感恩戴德,建庙山巅,塑像供祀。
此后,句曲山改称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称北茅山,南北茅山统称茅山。
再来说说风水界著名的茅山术。
茅山术源远流长,就算在现今这个风水界中,也属于一种神秘道术。茅山道士用纸符施咒之后能够驱鬼、降魔,特别是遁术,自成一脉,是目前风水界中公认的最强遁术。
茅山术初时又称“玉女喜神术”,乃巫术,如今早已无此类者。茅山术发展至今,已颇为成熟,有其自己的教义。茅山术演变至今,已将佛,道两教许多部分融合为一体,不似初时主要以道派道术为主。茅山术主要将民间中原地区以及苗区流传的黑,白巫术一并纳为己用。修习此派法术者,多以符,咒以及一些佛教密宗法器,借灵力助己行事。
回溯到三千多年前,茅山派创立教派之初,教中严谨的教规、严格的教导,尤其是对每一位门徒人格的心术是否光明磊落为要求,并不只是“有强烈企图心”,入教的人就能通过审核的门槛。
要成为“茅山法术”一派宗师,所花费的功夫虽不及埃及的金字塔的兴建及完工般工程的浩大,但亦“不是坊间江湖术士”所称“十载寒窗、刻苦修炼”,就能“无师自通”的,除了正式的拜在茅山派门下成为弟子之外,教中对於门徒人格,人品光明与正直一面的开启、训练与树立,更是不遗余力,如此才能使心中慈悲与人品面能更为开阔,而同时所习的“茅山法术”才能登堂入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