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1 / 2)

加入书签

每天叮叮铃铃的给插好的钢管打分,把不合格的钢管标红。

季海明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季小冬提议每天给大家发一块钱工钱,不然“乡里乡亲抹不开面”。

因为季小冬那些“苛刻”的要求,一点儿小小不严的毛病都要求返工,她亲爹听了都想揍她。

这一块钱给的,一点儿都不亏。

晚上回来,季小冬咬着笔头趴被窝里“写书”,准备再搞个“兼济牌坊村”的大事儿。

第54章

刚开始几天, 每天大家排队领号的时间越来越早。夏天天亮的早,有的恨不得半夜三四点就到季小冬家大门口排队。

起得太早排队,号是领到了,结果白天干活没精神, 效率低的令人发指!

这都叫什么事儿啊!

季小冬只好让季海明出面当恶人, 硬性规定时间, 每天七点开始正式排队。季海明六点五十搬个板凳坐到大门口, 早来的这些人, 一律不给号, 从七点来的那个人开始发!

第一天这么搞的时候季海明差点挨揍, 所幸七点之后来的人都一个个撸袖子挺季海明。

到了七月末八月初, 大棚的建设越发步入正轨, 工期也接近了尾声。

八月二日, 是季小冬的中考成绩放榜的日子。

季小冬告诉季海明,自己要去学校看榜。

八十年代, 中考高考成绩还没有后世的电话查询和网络查询,成绩出来后, 由考试院根据准考证号把成绩发到各市、各县, 中考时的成绩一般会分发到各学校。高考时,有时一个学校考不来几个人,为了脸面上好看,通常直接由县里直接发布——用毛笔在红纸上誊抄,张贴在县教育局大门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从此鱼跃龙门,成为天子骄子。

不得不说,国家包分配,考上大学即是国家干部的八十年代, 多少有些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影子。

如果以此类比一下,中考大概和考秀才的府试相当。

季海明俗人一个,同时对季小冬有盲目的信心,听了要去看榜的消息,问:“你是不是能当秀才老爷?”

季小冬翻翻白眼,这都哪儿跟哪儿。

“是不是能考第一名?”

按季海明的想法,如果季小冬能考第一名,不论家里如今多忙,哪怕停工一天,都得陪季小冬去学校看榜!

考秀才考个第一名也不得了,搁古代都得有人来家报喜。现在没报喜的了,自己一定得去感受下孩子“中举”的喜悦和荣光。

“不知道。”季小冬看着季海明跃跃欲试十分想跟着去的样子,跟他说:“人家都是学了两三年的,我才上了一年初中,能考上就不错了。”

也是。季海明听了季小冬的话,也觉得有道理。

自己看自家孩子好,说不定人家都不赖呢。

家里这么忙,万一耽误一天工夫,去了一看没考上……

“你把我送乡上车站就行,我自己坐车去。”

季小冬虽然跟季海明说不一定能考上,她自己心里却有数。

这次上城,她主要目的也不是看榜。

趁季海明发动三轮车的功夫,季小冬回屋掀起床铺,把藏在褥子底下的手稿抽出来,严严实实藏在书包里。

她写这些都是偷偷摸摸写的,印的时候也不打算属自己名字。

废话吗,如果让季海明和王荣花发现,那些玄之又玄的养生理论,全是自己姑娘写的,那信任程度得打多少折扣。

这也是她拒绝季海明这个“司机”一起上城的原因,最最重要的原因!

季小冬怀揣着她的心血“宝贝”,到宁泽市下了车,取了钱直奔印刷厂。

这笔买卖从经济价值上来算是赔本的,纯出不赚。

这年头印东西,不论印几本,哪怕只印一页,都需要刻版。

刻版,即便在四十年后,也不是一笔小钱。

季小冬在印刷厂里看着印刷厂经理嘴巴一张一翕,说着价格和需要的时间,无比想念有电脑的时代。

科技改变生活诚不欺我。

“只印20套?”

经理对季小冬的要求感到不可思议:“你知道印20套,合成每套成本多少吗?”

季小冬宽面条泪默默点头,她当然知道,印的越多成本越低,自己费这么大功夫只印20套,真的是有钱烧的。

经理之所以说“套”,不说“本”,是因为季小冬要求,都印成八开大页。

这也是季小冬根据农村人的特点,指望大家耐心看一本厚书,那是不可能的。一定要大图、大字、大页、大标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