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节(2 / 2)
杨劲无视他人, 直直地看着她。
会议刚刚开始,大家都在精神饱满地或看或听, 众人的目光交错、汇聚, 没人留意这二人短暂的四目相对。
杨劲的目光直截了当:我认识你,你是那个打篮球的疯婆子。
李清一迎上去,毫无怯意:才看见我?装得挺好, 请继续。
但这个旗鼓相当的对视, 只维持了五六秒,因为会服来倒水,穿制服的女孩恭敬地伸出手来, 在杨劲面前做了个“请”的手势,拿走了杨劲的杯子。
李清一低下头去,这才意识到, 在这个场合,这张桌前,两人完美诠释了“云泥之别”一词。
随之而来的,是与那次罚款有关的记忆。
批.斗大会开了好几次,责任划分和处罚办法也公布了,最后还是上座这位男士一句话,免去了对一线小编辑的罚款,也顺带解除了其他同事的连带责任,卸去了李清一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轮到李清一发言。她思路早已理好,手上是几个常规栏目,只能规规矩矩地报选题,她刚说了几句话,就见杨劲变换坐姿——原本靠坐,倾身前来,把脸转向她。
这个动作立刻引起了他人注意。
总编立刻提醒:“清一,你大点声儿。”
李清一稍作停顿,把呼吸调匀,才继续汇报选题。
常规选题报完,李清一提出一个调整栏目的设想:把原本用来填充版面的小栏目撤掉,增设教师的教学故事。
她强自镇定,把自己的想法尽量充分表达出来,说这个栏目占用两个胚(page),以师生的故事、教学的感悟、班级趣事为主要内容,看似是闲篇,实际上故事类文章更吸引读者,老师和学生都会喜欢。
她补充说:换一个角度来看,新设版面也与整个杂志的风格和“减负”的风向一致,倡导积极的态度和生动的氛围,又不是生硬的说教。
针对这个栏目,她本来准备了几段话。读到一半时,她撒开稿子,把想法切换成大脑自动生成的语言,把想法娓娓道来。
针对这个栏目,其他人各自提问,没有颠覆性的反对意见。
李清一最后说:“栏目名字还没想好,也请大家帮忙斟酌。”
说完扫视一圈,再次与杨劲目光相遇——
“杨局长,您看……”
社长凑过头来,充满期待地看向杨劲。
李清一还没品出味道来,杨劲就收回目光,冲社长点了点头。
前面的选题中规中矩,李清一这个新栏目,总算跟杨劲前一天的要求靠了点边儿,社长于晦暗中发现一处亮光,欣然去找杨劲确认。
选题大会第二天,李清一完成汇报,心中重担卸下,后面的人再发言,她也能稍微走个神儿,想点别的。
这几天,她把手机里的聊天软件都设置成不提示新消息,来电也静音了。但是她知道,这个时候群里肯定炸锅了。
每到此刻,时间的流逝活像一只慢性子的蜗牛。
她已经脑补散会后的流程:夹起笔记本就走,先上楼关电脑,然后把球服、球鞋装进包里,趁晚高峰没来,去坐公交车。
先在球场外跟小强汇合,二人去小超市订两箱矿泉水,喊两个男生过来搬,去球场的路上顺便踩踩点儿,看看有没有适合打完球聚餐的饭店。
办完这些事到球场,其他人也应该都到了。
思路顺畅、计划完备、万地一失。
只等着社长的一声“散会”。
社长果然不负众望,散会指令下得干脆利落。
所有人蠢蠢欲动要离席时,稳坐的杨局长有不同意见:“等下——社长。”说完欠了欠身子,表示对社长的尊重:“报了新栏目的留下来,栏目名字还要是先确定一下。我们一起商量——”说着左右各看一眼,社长和总编哪敢反驳。
其他人无声作鸟兽散,留下李清一和芽姐。
芽姐四点半要接孩子放学,这两天开选题会,她早就耐不住,人虽然坐着,心已浮在半空。
她手里也有一个新增设的栏目,是为配合广告投放设的,并不是她的主观提议,名字也早确定了。
“各位领导,我那个栏目……”
杨劲意外发现还有人没走,只好翻到记录本的前几页,才发现这位叫杨芽的编辑确实也有一个新栏目。
栏目名字基本确定了,没什么好讨论了,杨劲注视杨芽,频频点头,连说了三个“好”字,芽姐装了弹簧一样,欠起屁股:“那各位领导,我先走了?”
只差发射指令。
3v1,李清一坐在他们三人对面。
“来,说说你的想法吧。”
杨劲臂展开,搭在桌面上,占了社长和总编的桌面,却不以为意。
夏日傍晚,夕阳带了热度,烙铁一样,从三人背后的窗射进来,在桌面投下三个斜斜长长的影子。
杨劲坦然地看着李清一。
语气是一种坦然,眼神是另一种坦然。
似乎对时间的流逝喜闻乐见,又在细致观察李清一,从她的回应里寻找不耐烦的因子。
</div>
</div>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