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不一定成功,但不拼命一定不成功(1 / 2)

加入书签

01

拼命不一定成功,但不拼命一定不成功

风光的背后

有些人总喜欢把目光停留在别人身上,他们羡慕别人美丽的外表,羡慕别人显赫的声名,羡慕别人富裕的生活,羡慕别人优越的条件。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大多数风光的背后都有无数的汗水。就比如现在的一些明星,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他们在人前风光的身影,却忽略了他们在人后辛勤地努力。

2015年12月26日,在北京卫视《传承家》的舞台上,陈道明谈起了自己成名之前7年的龙套生涯。那时候,他只是舞台上的群众演员,一句台词都没有,常常是这场演匪兵,下场演伪军,再下场演特务,再下场演八路……

即便如此,陈道明自己却说,他从来没有怨气,他觉得人在各种职业中,都要有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准备。

面对舞台上几十个表演高台花鼓的小演员,他说:“世界上没有这么多主角,大部分人一辈子可能要甘于寂寞,或甘于平庸,但不应该打击他们的努力……”

陈道明高超的演技和他这7年的龙套有很大关系,正是这7年的努力让他锻炼出了更精湛的技艺,从而铺就了自己的成名之路。

不仅如此,就是在平时的工作中,为了完成自己的角色,陈道明也付出了很大努力。

例如很多人都知道他在拍戏时有三个“怪癖”:第一,在拍戏期间,陈道明坚持从开工到收工一直站着,因为他怕一坐下来就会跑神儿,脱离角色;第二,一旦进入剧组,换上角色的衣服,陈道明就不会轻易脱下来。拍摄张艺谋的《归来》时,陈道明一直穿着剧中陆焉识的那件破棉袄,每次拍完戏回酒店,都会引起人们的侧目;第三,在整个拍戏期间,陈道明几乎只吃蛋炒饭,他不想把过多的精力浪费在饮食上。

这三个怪癖无不表现了陈道明对自己职业的敬重和认真,人们只看到他外表的风光,却从来没有注意过他背后的付出。

没有谁的成功是唾手可得的,每一份风光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努力。所以,我们最该做的不是去羡慕别人,而应该是排除一切干扰,努力做好自己。

22岁的美国华裔数学家王章程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后,他的同学们大多进入了各大著名公司,只有王章程一头扎进了研究室,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着自己的研究。

在这十年中,他的同学很多都已经成了大老板,月收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可是,王章程却从不羡慕别人,依旧租住着他的廉价房,啃着自己的干面包。别人都过上了美女、豪车的生活,王章程却没有房子也没女朋友。在外人眼中,王章程过得无疑十分凄惨。可他不在乎,他只管把自己所有心思都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

在他35岁时,终于攻克了世界两项顶尖级的数学难题。美国十几家大学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可以去任教。后来,他甚至被誉为“数学之王”。

王章程的成功和他能够排除干扰,努力做自己有很大关系。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他因为羡慕同学们光鲜的生活而下海经商,那又何来之后的“数学之王”呢?

与其总把目光停留在别人的风光上,不如自己勤奋努力,只有这样创造出来的成功才真正属于你自己。

成功者比你更努力

你与成功者相比,缺了些什么?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你至少缺了“努力”。

很多人都经历过大学生活,年轻人齐聚一堂,青春洋溢,热血沸腾。不过,在同一所大学里,在同样的小环境中,总有些人出类拔萃,他们的青春更飞扬,人生更舒展。他们会获得奖学金,会得到老师的另眼相待,他们可以跟长得漂亮的人谈恋爱,他们会被其他同学“羡慕嫉妒恨”,他们会在重要社团担任重要职位,会得到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

这类人的生活看起来既精彩又充实,让大部分每天只知道吃饭、上课、睡觉的人艳羡不已。我们羡慕着他们,认为那才是大学该有的样子!

仔细想想,我们不禁发出疑问,自己和他们身处同一学校,享受的是同样的师资力量,吃的是同样的饭,为何差距就那么大呢?

其实,只要你肯认真观察一下,并不难发现原因。原来,在我们睡觉时,他们正在自习室学习;在我们玩游戏时,他们正来回奔波着为老师帮忙;在我们上课和朋友聊天儿时,他们正在安静地听课和记笔记……每天除了睡觉,他们永远保持着饱满的精神,随时随地准备充实自己的头脑,积累自己的力量。

为何他们比我们优秀?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无论是谁都不得不承认,有一个因素毋庸置疑,那就是——因为他们更努力。

王小波和张军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因为工作不好找,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一起来到一家工厂当工人。因为只是普通的工人,薪水自然不高,这让张军非常不满,每天都向王小波抱怨,自己堂堂大学生,只能干这种工作,挣这么点儿钱。每当这时,王小波只是笑笑,并不说什么。

与张军相反,王小波在工作中十分卖力,有的老员工笑话他:“怎么刚进厂就着急表现啊?要表现也应该到车间主任跟前表现去,自己一个人也在那儿卖力地干,这不是傻吗?”

不管别人说什么,王小波都不理会,他每天依旧忙得脚不沾地,似乎总有很多活要干。至于张军,除了每天抱怨外,就是和同事们在工作时间侃大山。第二天就要交给主任的工作,他往往得拖好几天才能完成。

进厂一年后,王小波和车间主任熟识了,知道他毕业于名牌大学,计算机和英语都很厉害,每个月的收入是他的五六倍。了解了这些情况的王小波有点儿心动,他心里想:“我也是大学毕业的,不过英语和计算机都不算太好,大学里不过是学了个皮毛。但毕竟有个皮毛,学起来应该不费劲儿,现在没有那么多活,不如我自己学学吧。”

于是,利用业余时间,王小波报了个电脑培训班。原本,他要拉张军一起去,但张军却说:“咋的?你上大学时还没学够啊,再说,现在每个月就那么点儿工资,哪儿有闲钱学这个。”于是,王小波只好自己去。

因为大学时已经学过office办公常用的软件,所以王小波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就重新熟练了起来,然后,他又在培训班上学了数据库管理和c语言。王小波非常勤奋好学,只要遇到不懂的问题,即便早已下课,他也会跑到培训班去问老师。

平时工作不忙时,他就会拿本《c语言入门教程》在车间看。有一回恰好被车间主任看到,主任笑了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后来有一次,主任将他叫到办公室说:“你也是大学毕业的,我前一阵看你在学计算机,我这儿正好有点儿活,你帮我把这些报表用电脑做一下吧。”凭借之前学习的知识,王小波很快就按主任的要求完成了任务,让主任非常满意。

从那以后,只要有这样的活,主任就会交给王小波来完成。张军见此情景向他抱怨道:“你可真幸运,隔三岔五就能去主任办公室坐着,哪儿像我,天天在车间出大力。”

再后来,王小波从车间直接被调到了厂院办公室,专门给主任做助手。主任也十分喜欢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会主动教给他很多东西。后来,主任被提拔到总厂,临走之前,直接向总厂推荐了王小波来接替自己的职位。就这样,王小波从一名流水线工人当上了车间主任,随后凭借自己的勤勉好学,一路高升。

至于张军,依旧在车间里得过且过地混日子。

张军和王小波是同一所大学毕业的,进入工厂后承担的也是同样的工作,但因为一个懒散怠惰,一个勤奋刻苦,最后的发展竟然天壤之别。

在平时的工作中,你是否也遇到过这样的人,明明比你入职得晚,却比你提升得快。此时,你是否也暗自疑惑,搞不清楚其中的原因。其实,答案很简单,同样的环境,你不如别人,不过是因为你没有人家努力罢了。

别人工作时,你在和同事闲聊;别人虚心向老板求教时,你在刷朋友圈;别人认真阅读专业书籍时,你在睡觉。你不如别人,这不是应该的嘛。你自己无法做到勤奋刻苦,还妄图像他人那样出类拔萃,这不是做梦是什么?

也许你还在期待哪一天,天上掉馅儿饼,没准儿自己摇身一变就成了杰出人士。还是趁早打消这种念头吧,世上的人那么多,就算上帝有那闲工夫,这种好运也不一定会落在你的头上。所以要想成功,除了积极努力地去奋斗外,你别无选择。

不付出,无收获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说过:“当你们梦想伟大成功的时候,你有没有刻苦地准备?当你们有野心做领袖的时候,你有没有服务于人的谦恭?我们常常都想有所获得,但我们有没有付出的情操?”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那就是要想得到收获,我们必须先学会付出。

付出和收获犹如播种和丰收,只有先播种,才有丰收的可能,同样,只有先付出才会有收获。其实,这个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真正明白的却没有几个。

有个年轻人想在自己家所在的街道上开一家商店,因为没有太大把握,他打算先征求一下父亲的意见。

他向父亲问道:“我打算在街上开一家商店,在这之前,我该做哪些准备?”

父亲沉思了一会儿,然后问道:“你是想挣大钱还是小钱呢?这两种选择需要你做的准备可不一样。”

儿子答:“我当然是想挣大钱了,那我需要做何准备呢?”

父亲接着说道:“这很简单,如果你想挣大钱,那就先去为街上的邻居们做点儿事吧。”

“我应该做点儿什么?”

“能做的事很多,例如打扫打扫街上的落叶,帮一些家庭解决一些小困难,帮邮差送送信……”

“可我为什么要做这些?我只是想开个商店,做这些事对我有什么影响吗?”

“当然有影响,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生意兴隆,这些事肯定能给你帮上大忙。”

对于父亲的话,年轻人并不是很能理解,不过最后他还是打算按父亲的吩咐去做。每天早上,他都会起来将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谁家有个小困难,需要照看一下老人或孩子的,他更是义不容辞。没过多久,这位年轻人的大名就传遍了整个街道。

半年后,年轻人的商店在街道上开张,生意异常火爆,就连一些不住在这条街道上的老人都主动跑到他的商店里买东西。这让年轻人非常疑惑,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向一位老人问道:“你并不住在这条街道,你家门口应该也有商店,怎么还非得跑到这么远的地方买东西呢?”

老人笑着回答说:“我们都愿意来你的店里买东西,因为你是个好人,卖的东西我们放心。”

听了老人的回答,年轻人终于明白了父亲当初的用意。从那以后,他依然会主动去帮助大家,每当有人遇到困难,他都会慷慨相助。一年后,他的名字传遍了全城,来他店里买东西的人越来越多,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每天坚持去打扫街道,帮助大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这位年轻人做到了,正是因为他先付出了努力,所以最后才收获了大家的信赖。

无论是谁,想要收获丰硕的成果,都必须先付出辛勤的劳动,这世上从来不存在什么不劳而获。每一个成大事者,无不是勤奋的人。安徒生原本是一位鞋匠的儿子,因为勤奋,最后成了童话大王;爱因斯坦幼时智力发育缓慢,因为勤奋,最后创立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霍金先天残疾,饱受病痛折磨,因为勤奋,最后依然成为中外闻名的科学家……古今中外,最后有所成就的人,都曾在之前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910年,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的一个小县城金坛。小时候,华罗庚一家的生活很拮据,父亲仅靠一家杂货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小小的华罗庚经常吃不饱。

上初中后,华罗庚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聪明机灵很受老师王维克的喜欢。因此,王维克经常单独辅导他,并找来一些难题让他做。不过可惜的是,初中毕业后,家里已经无力供华罗庚读书,迫不得已之下,他只好辍学。

辍学后,华罗庚开始在父亲的杂货铺里帮忙,但小小的柜台并没有阻隔他对数学的热爱,他依然利用一切机会来学习数学。王维克老师还特意借给他三本教材,代数、几何和微积分各一本。

18岁那年,华罗庚在王维克老师的帮助下在金坛中学当了一名会计,同时兼管学校事务。那段时间,华罗庚过得十分辛苦,白天,他要处理学校繁杂的事务;晚上,他要去帮父亲照料杂货店;晚上8点以后,回到家的他还要清理小店账目;在这之后,他才有时间钻研数学,因此常常忙到深夜。没过多久,华罗庚不幸染上了正在流行的伤寒,在床上待了半年多,虽然最后病好了,但他却因左腿弯曲变形而成了残疾人。

然而,即便境况如此糟糕,华罗庚依旧刻苦地自学,他通过各种途径阅读大量书籍,并敢于挑战权威。19岁时,他偶然看到一位大学教授的论文,并在其中找到了错误。于是,他将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名叫“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不能成立之理由”的文章,并于第二年在上海《科学》杂志上以“金坛人”之名发表。

后来,他又以此名在数学论坛上发表过几篇数学论文,很快就吸引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关注。在熊庆来眼里,这位“金坛人”是个数学奇才。后来,当他得知此人只有初中文化时,感到非常震惊。他诚挚地向华罗庚发出邀请,希望他来清华大学数学系当管理员。华罗庚欣然前往,通过不断地努力,在清华大学自学了英语和德语。

24岁时,他写的数学论文采用的全部都是英语;25岁时,他的论文引起了国外数学家的关注;28岁时,他成为西南联大教授,并在熊庆来的推荐下,得以去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后来,新中国成立,华罗庚果断抛弃国外优越的环境,重新回到祖国,成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1983年,重游美国的华罗庚接受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荣誉称号,这是美国科学院120年历史上第一次把这一荣誉授予一位中国科学家。

无数个日夜,华罗庚都在挑灯夜读,他所有的知识都是靠自学得来的。正是因为他能如此这般付出,所以最后才有了这么丰硕的收获。

付出和收获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但不管怎么说,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付出总是在收获之前。当我们无法对结果进行预测时,最该做的不是颓然地放弃,而是应该更加倍地努力。因为只要我们开始努力,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天长日久,总有收获的一天。

要想活得像样,不吃苦是不行的

有两块大石被雕刻家选中,要把它们雕刻成佛像。

雕刻家先从一块石头上下手,谁知刚刻了没几下,这块石头就大叫起来:“哎呀!快住手,你弄疼我了。”

雕刻家只好安慰它说:“忍忍吧,如果忍过去了,你就是佛像了,能受万人敬仰。”

石头听了答道:“那好吧,我就再忍忍。”可是没忍多久,石头又开始不停地大叫。

于是,雕刻家只好暂时放弃它,对第二块石头雕刻起来。无论雕刻家怎样下刀,第二块石头都一声不吭。雕刻家聚精会神,越雕越有感觉。

第二块石头不但不喊疼,甚至还在暗暗期待自己成为佛像的一天。

就这样过了半年,经过了不知多少刀的雕琢,第二块石头终于变成了庄严的佛像,被僧侣们供奉在大殿中,每日接受万人的膜拜。

至于第一块石头,则被彻底打碎,变成了铺路的石子,每天供人践踏。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世上的事向来如此,一味地怕吃苦,图享受,最后只能一事无成。我们可以看看身边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哪一个是在安逸中得到的成功?

无论是谁,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经受比别人更多的痛苦。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虽然很优秀,要学历有学历,要形象有形象,但最后依然有可能湮没无闻,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他们身上缺少了一种吃苦耐劳的品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