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纪 第1690节(1 / 2)

加入书签

当然,天梯这边,对这个任务自然有所判定,可能是白袍神祭司的变化,让天梯有了判定,所以,坐而论道自然进入下一关环节。

黄袍神祭司面对方云微微躬身,缓缓开口说道:“你口口声声说民为贵,但是,你的所作所为,却让天运大陆子民,遭受到无边的痛苦,可以这么说,你的出现,让天运大陆连连征战,多少百姓因为战乱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生灵涂炭至此,民心还向着你吗?你还是天运所中吗?”

黄袍神祭司,将论战引向了新的观点。

战阵与和平。

方云缓缓转向黄袍,面色一沉:“谁挑起了战争?自我懂事以来,沓寐铁高原各部就被四大帝国围剿,四大帝国,害怕天运崛起,包围了高原,征战各部,这么多年以来,又灭掉了多少生命,毁掉了多少部族?战争,乃四大帝国发起,迄今为止,天运帝国一直都在被动迎战,挑战方,一直都是四大帝国,这是不争的事实……”

黄袍被噎了一下,皱眉说道:“战争还不是因为天运者而生?要不是因为有个所谓的天运者,扰乱大陆秩序,会有现在的战争吗?所以,所谓的天运者,他压根就是一个错误……”

方云发现,坐而论道,到了这个阶段,又有了全新的变化。

第一阶段吧,金袍出题,方云辩论,只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说明天运是什么。

现在呢,黄袍没有特定的命题,而是直接开始了辩论模式。

就好似,金袍那边是作文题,要写一遍论文,而现在,则是变成了现场辩论。

一个正方,一个反方,双方各持一词,看看谁能说服谁!

这种辩论就很有技巧了。

投其所好,请君入瓮;以彼之矛,攻彼之盾;运用类比,反驳诘难;洞察荒谬,高点强攻;联类比物,由此及彼……

各种辩论技巧从方云心头飞过,结合心中所学,牢记辩证逻辑思维,方云不慌不忙,跟黄袍神祭司展开了一场舌战。

辩论之战,最考验的,其实还是修士心中所学。

这一块上,方云恰恰是强项。

大夏纪之后,方云过目不忘,学习了地球所有留存下来的历史文献和各种书籍,其后,到了星际,尤其是进入星网之后,方云又拿到了三个门类的大学者称号,这可不是说着玩的,论及知识储备,方云绝对够强。

辩论半日,黄袍败退。

方云总结得出一个结论:“战争,那是四大帝国挑起,天运者被迫迎战,因为天运者代表了大陆的民心所向,所以,天运帝国大军所向披靡,天运大陆的战争起于四大帝国,忠于天运帝国,所以,天运帝国是正义之师……”

第二四一九章 石破天惊

战争与和平。

有的战争是正义之战,是为和平而战,自卫之战。

有的战争,是为了保卫而战。

方云辩论之战,就把自己定义为保护者,定义为正义之战,辩论之中,方云点出一个事实,那就是,天运帝国从来都不是战争的挑起者。

这是一个事实。

还有就是,天运帝国从来都不具备兵力优势。

比如沓寐铁高原之战,四大帝国,四大军团,兵力达到两百多万,而天运帝国的将士,不到四大帝国的十分之一。

论人数,完全被四大帝国碾压。

但是最终,方云依然带着天运帝国将士,历经战斗,完胜四大军团。

为何能胜?

无他,天运帝国代表了大陆天运,代表了大陆民心所向。

兵力对比的数据一出,圣城一片哗然,不少民众此时才知,四大帝国竟然派出四大兵团入侵沓寐铁高原,更重要的是,竟然还战败了。

难怪四大神圣祭司在这摆下如此盛大的龙门阵,原来是四大军团战斗失败,四大神圣祭司感到了可怕,这才有了今日这个辩论。

黄袍辩论失败,方云又多了许多支持者,但是,方云发现,四大神圣祭司之中,依然只有白袍队支持自己,而其他三大祭司的颜色也只是略有改变,但变化并不是很大。

坐而论道,要说服八成以上圣城民众,三位神圣祭司。

从现在的任务进度去看,这个任务的难点,其实更大的可能还在需要说服的三个神圣祭司身上。

因为,到了神祭司这样的高度,这些存在的意志都无比地坚定,不是三言两语能够打动的。

更为重要的是,按照天梯的设定,四大神祭司就是四大帝国的太上皇,平时在帝国那是风生水起,是手握重权的实权派。

也就是,利益有关。

因为这关切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方云要先忽悠住这几个家伙,让他们自己心生好感,怕是十分之艰难。

黄袍退下,蓝袍缓缓开口:“说起沓寐铁一战,其实,就能看出,你的存在,完全是邪恶的,因为,你会邪恶而阴森的不死法术,你的部队,乃是不死战士,要不是这邪恶无比的术法,你那区区十万战士,怎么可能挡得住四大军团的精锐?”

说话之间,蓝袍身上,闪亮洁白的圣光,三对洁白的光翼在他身上闪烁发光,将他衬托得圣洁而庄严。

如此圣洁的神祭司,指控天运大帝是邪恶的首领!

顿时,不少圣城民众就信了,方云感知之中,红点增加,绿点减少……

也就是说,坐而论道,这个支持率,不仅仅是可以提升的,而且也是可能降低的。

坐而论道,论得好,能过关;论不好,整座圣城都可能成为方云的敌人。

这位蓝袍也是有意思,竟然也懂得造势,也懂得利用各种条件,加持各种光环去增强他的说服力。

方云拿战绩说事。

蓝袍就拿战绩反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