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一卫二厂四大院,江南皮革厂(1 / 2)
早在宁陵的时候,李存明就理清楚了治国思路,一是钱,二是兵,三是权。
通过开荒种地、加征商税、推广土豆玉米的种植,钱粮问题有所缓解;再通过招募新兵,荡平江北时收编俘虏,也有了二十万精兵。
如今打压东林党,平息党争,架空内阁,便是解决权力问题。
建立起相当于军机处的通政司体制后,李存明再接再厉,宣布成立四大院。
四大院分别是医学院、科学院、军事院和监察院,前三个机构在徐州时已经初具雏形,分别由傅山、汤若望、毕氏叔侄负责,到了南京后开府建衙便能立即运转。
而监察院,则是李存明与闫尔梅深思熟虑后决定创建的机构。监察院最大的职责,便是监察官员,权限很大,相当于反贪部门和纪检部门的综合体。
至于锦衣卫,主要职责变更为刺探敌国情报、抓捕钦犯、护卫皇上;东厂主要负责刺探国内消息,重点关注首都极其周边地区;西厂则重在负责商务事宜,也包括开矿、经营皇庄或是国营工厂。
这些机构统称为“一卫二厂四大院”,统统隶属于皇帝本人,主要负责人也都是皇帝的亲信大臣,且都互相独立,尤其是一卫二厂和监察院之间,还能互相制衡。
一番操作下来,李存明真正做到了乾纲独断,牢牢掌控了朝廷权力。
这一天寅时末,李存明来到通政司。通政司没有专门的官职,入值的官员们统称为通政大臣,负责文书、档案等低一级官员,统称为通政司员。
清朝的军机大臣与皇帝议事时,从头至尾都必须跪在地上。李存明毕竟是现代人穿越而来,他需要臣子们忠诚能干,但并不需要人人都变成奴才,所以特意给通政大臣们准备了座椅。
而且这些人都是江北老臣,与皇上关系融洽,故而每一天的通政会议气氛轻松和谐,大家畅所欲言,尽情发表意见看法,不过最终的决策权始终在皇上手里。
李存明坐定之后,蒋德璟立即开了口:“陛下,入主南京一月有余,朝廷各项开支很大,国库快支撑不住了。”
嘶!
李存明牙疼,皱着眉头道:“京城拷掠得到的饷银有五千多万两,曹化淳征收商税,不久之前上缴了七百多万两银子。这才一年光景,怎么又来哭穷了?”
蒋德璟扳着指头道:“官员俸禄、宫中用度暂且不提,主要是士兵饷银、工匠薪酬、制造武器是大头,还有宋应星到佛山冶铁、制造水泥,张国维四处整修河堤,袁继咸和黄得功建造军舰,冬天又接收南下难民、四处赈灾……”
“你就说国库里还有多少钱吧!”
蒋德璟笑道:“其实国库里还有两千多万两银子的,可陛下凡事都精益求精,制造武器、建造军舰等不计成本,又兼之免除了三饷,农民们缴纳赋税不再折算为银子,可以直接上缴粮食,臣担心的是这两千万两银子用完之后,国库里很难储备起大量现银来了。要说粮食嘛,臣倒是不担心了!”
“你直接说朕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是个败家老爷们,何必这么委婉。”李存明笑道,众大臣也都笑了。
“臣可不敢这么说,况且陛下都把钱花在了正处。只是国内流通的银子越来越少,请陛下还是早定预备之策。”
李存明冲蒋德璟点点头,看着在场的大臣们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蒋尚书当着大明朝的家,看待问题要比尔等深刻长远得多。他点出了一个极为严峻的事实,我大明朝确实遭遇到了白银荒,就是通货紧缩!”
白银荒,还好理解。可啥是通货紧缩,臣子们不明所以。
大明朝到了晚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麻烦,乱成了一锅粥。后世的学者们结合经济学知识研究明末历史时,不约而同指出,明末国内流通的白银量锐减,社会经济、国家财政都受到了很大影响,这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
明朝的货币体系很混乱,开国初期发行铜钱和纸钞,纸钞因为信誉问题成了废纸,铜钱则因为私铸现象严重,大幅度贬值。
后来便确定了银本位的货币体系,白银成了流通货币。张居正之所以实施一条鞭法,规定百姓们缴税只能上缴银子,便是为了顺应时代潮流。
可我国并不是产银大国,银矿储量极其稀薄。白银主要由美洲、日本流入国内,偏偏此时的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又爆发郁金香危机,美洲的白银耗费在欧洲,而日本则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流入大明国内的白银便少了。
更要命的是,国人安土重迁,小农思想非常严重。有钱人手里有了银子,往往用来买地置房,打造首饰,很少投入到再生产活动之中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