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1 / 2)

加入书签

有的叫留鲜,有的叫尝鲜,有的更过分,叫是鲜。

简直是鲜字一条街。

挤兑得卖米团子的在巷子口缩着。

买不着“时鲜”、懒得排队的食客便退而求其次,在其他摊位买个煎饼果腹得了。

含钏抹了把额上的汗,也没当回事儿。

纨绔倒是日日来买饼子,因为日日的馅儿不一样,纨绔每日都猜不中第二日是什么馅料,如今见着这“鲜”字盛况,不由幸灾乐祸起来,“被抢生意啰!”

含钏不是很想搭理他。

但鉴于这是个能一口气包圆的大主顾,含钏到底还是一边埋着头做饼,一边回应道,“您且看着吧,他们这生意做不长。”

含钏一语成谶,不过五六日,街头其他卖煎饼的铺子陆陆续续又转回了老本行。

纨绔想半天没想通。

他买过一家的饼子,味儿肯定赶不上时鲜,可若是当作寻常的早点,至少比花糕吃起来舒服。

怎么就做不长呢?

问都问过好几次了,再多一次不耻下问也没啥。

纨绔趁含钏收拾摊位的时候,发了问。

含钏想了想,笑眯眯地反问他,“您想想,这几个摊儿都是卖的啥馅儿的煎饼?”

纨绔数着,“留鲜卖的是黄葱大肉煎饼、尝鲜卖的是韭菜鸡蛋煎饼,是鲜卖的是葱丝牛肉煎饼...”

含钏“嗯”了一声,不说话了。

纨绔想啊想,想啊想,终究没想明白。

含钏看纨绔的眼神,颇有些恨铁不成钢,“常人处理肉类,特别是红肉,葱姜蒜缺一不可,否则就难以去掉肉类特有的腥味对吧?”

纨绔点点头。

含钏抬起下颌,示意道,“您看看,在宽街买早饭的,都是上朝的、进学的,若是做生意的,也大概是掌柜的那个档次。”

“这群人,大早上的,吃葱丝煎饼。您觉着,和他们面对面说话的人,能高兴吗?”

第三十八章 水芹菜

这个画面感太强了。

纨绔仿佛已经嗅到一股浓浓的,经过储存与发酵后的韭菜大葱味儿,其间还混杂着肉馅儿里浓郁的葱姜味。

这些味道经过马车的颠簸、体温的熟成、咽喉的加热,再经由发黄起腻的唇齿...

他快吐了。

纨绔的表情成功取悦了含钏。

含钏乐呵呵地把粗瓷碗里的银钱往香囊袋子里一装,沉甸甸的,有种沉手的喜悦。

每日去了成本,她大概能赚个两百文——食材用的都不贵,重点在搭配新颖和手艺精湛,赚个手艺钱罢了。一月三旬,一旬休一日,若继续做下去,她一个月便能五千多文,五两多银子呢!除开每月一两银子的租金和每月要付给崔氏的五钱银子,她一个月净赚三、四两银子,和一个进士及第做了七品官的校书郎一般高!

在掖庭当宫女儿的时候,也不过二两月钱!

还天天早出晚归,担惊受怕。

如今她只需要起个早床,卖一百个饼子,回去歇个晌午,下午到东郊西郊菜场逛食材,顺便确定明儿个的馅儿料罢了。

若一直在白爷爷家借宿,她一个孤女,无牵无挂,这点钱是尽够的。

只是...

含钏仔仔细细地将香囊袋子拉紧封死,珍而重之地揣在怀里,一抬头就见那纨绔兴致勃勃地拿起她的竹篾簸箕对着光看,想了想,笑吟吟地开了口,“张郎君,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吧?”

这纨绔日日来买饼,偏生长得油头粉面,衣着挂饰又骚骚气气,说话流腔流调的,邻边卖金丝窝糖的婆婆见了他便如临大敌,那老婆婆姓聂,左邻右舍都唤她一句“聂老太”,家里是做风筝灯笼生意的,算是京城的老字号,家底也殷实,无奈这聂老太就好摆摊卖糖这一口,不图赚多少银子,图个日日有事做。

和聂老太熟悉后,她笑着点含钏,“张郎君日日来买饼,小贺娘子警醒着点儿。”

含钏面上称是,心里却坦坦然。

这纨绔日日来,还真是为了来买饼的...

若把这纨绔吃饼的样子画出来贴在摊前,她小摊儿的生意恐怕又能再上一层楼——纨绔捧饼,如西子捧心,既怜又爱,既憾又快。

这纨绔对吃食是真的热爱,也真懂,说起吃食来也头头是道,含钏盖章确认,这是一位合格的吃家子。

纨绔应了一声,“上八辈儿都是正儿八经的北京人儿!”又品着簸箕,赞道,“你这簸箕好,织得密不透风,若拿来颠儿糯米粉,必定筛得极细。”

东西好吃,是她的手艺好,跟簸箕有半个铜板关系呀!

含钏抹了把汗,不屈不挠地再笑问,“那郎君了解京里屋子宅子的价儿吗?一个两进两出的小院落,大致要多少钱能买?”

纨绔呵呵笑起来,“您这算是问对人了。京里吃的喝的玩的乐的,就没我张某人不知道的。您说,京里也分地界儿,煦思门内一个两进两出的小院子能上这个数!”

纨绔比了个“五”。

含钏咂舌,“五百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