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我只出四千万(2 / 2)
现在的活力厂,真的不值那么多钱了!
不要以为外资企业家都很牛逼!
他们在国外混得风生水起,但一到了我国,就变得水土不服。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国内很多优秀的企业,曾经创造出很多弛名商标,被外资看中,进行合资兼并,然后将本土品牌雪藏,推出自我品牌,或是干脆改弦易辙,借用这个壳公司,生产其它产品。
原来的品牌迅速消亡,新的品牌要死不活,企业走上了不归路。
这样不作不死的例子,九十年代有,二十一世纪还在继续上演。
据杨飞所知,后世,科蒂集团24亿收购丁家宜,最后亏得一亿卖出。
欧莱雅收购小护士,想给自有品牌“卡尼尔”铺路,结果小护士拖着卡尼尔一起陷入泥淖。
印尼金光集团收购华丰方便面,结果华丰的市场份额严重萎缩,销售费用居高不下,利润大幅下降,谁还知道有这个品牌?
达能集团收购了乐百氏92%股权,最终因为忍受不了亏损,终于将乐百氏整体出售给了盈投控股。
百胜以46亿港元现金私有化第一火锅品牌“小肥羊”,门店数量迅速由顶峰时期的700余家下降到200家。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了,也有很多外企,进入我国后,适应了我国的国情,利用原有品牌,闷声发大财,像被强生收购的大宝,吉列收购的南孚电池等等。
并不是谁给外国人降智了。
只是因为,外资不是万能钥匙,外国人也不是常胜将军,别把外国人想得那么聪明,当他们进入完全不同的华夏市场,就好比游泳健将一头跳进了太平洋,拼尽老命在游,却怎么也看不到岸。
从武田明夫启用赵文斌,并来到南方省争夺市场开始,杨飞就已经料到活力厂的结局了。
不熟悉华夏市场的武田明夫,以为赵文斌是一把经营日化产业的好手,殊不知他只是一个专门坑人的小官吏。
现在,杨飞只给活力厂开出四千万的价码,随便对方爱卖不卖!
花那么多钱,杨飞完全可以成立一家同样大的分厂,何必看别人脸色?
一个厂子,你都卖三手货了,还想卖高价?
杨飞说完之后,脸色平静的看着浅见纱央。
后者还保持着刚来时的花容月貌,却没有了那份从容和镇定。
她不安的变换了一下坐姿。
实在是因为她裙子太短,不是杨飞有意,但的确欣赏到了那不可描述的一抹风光。
“我做不了这么大的主,我只是代表武田先生来谈判。”
“我们暂时休息一下?”杨飞淡淡的道,“或许,你该打个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