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谁不想在市中心归隐田园呢(1 / 2)

加入书签

作家梁实秋描述过上海亭子间的生活:

“厨房里杀鸡,无论躲在哪一个角落,都听得见鸡叫,厨房里烹鱼,可以嗅到鱼腥,厨房里生火,可以看到一缕缕的青烟从地板缝里冉冉上升……”。

上海的房子给人两个印象,一是贵,二是小,可能是住房的原因,上海人的性格给国人的感觉是小气、计较,天天住在这种逼仄的环境,换谁都会很容易会生气吧。

70年代以后,上海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开始建造工人新村给专政的工人阶级住。

这个时候是以福利分房为主。

但是资金掣肘,大部分人是分不到住房,78年上海人均居住面积只有4.5平米,在全国来说是垫底的。

福利分房轮不到,怎么办?聪明的上海人在这个时候想到一个流传到2000年还在用的办法:‘调房子。’

怎么调,类似于后世人民公园相亲角一样摆摊,人们把自己房子的条件张贴起来,再附上自己心仪的房子的要求,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张卫东来的就是这样调房子的地方。

怎么来这里?没办法那时候可没有房产中介可以委托。

上海人的梦想就是逃离亭子间,著名诗人、画家木心先生在《上海赋》中写道:

“也许住过亭子间,才不愧是科班出身的上海人。而一辈子脱不出亭子间的,也就枉为上海人。”

去这样的地方是不用着急的,着急就着相了,一大早起来,张卫东就带着两人走到老字号绿杨邨去吃早点,很多本地的老人会来这里,见他优哉游哉带着自己进了饭店,张良川说:“不是要去看房子吗?”

“急什么,你跟着就好了。”

沈奇宁被张卫东的做派震惊了,他明明没来过上海,可是怎么觉得比自己还要熟悉的多,到地方熟练地叫了蟹粉狮子头、枣泥锅饼、虾仁菜肉馄饨、荠菜肉丝炒年糕、萝卜丝酥饼,金牌素菜包。

满满当当上了一桌子。

张良川骂他说:“家里就是有金山银山被你这样吃也吃穷了。”

可惜他毫无做父亲的威风,儿子根本理也不理,边上几个中年人见他们霸占了一个桌子,不屑地说:“乡无宁,洗了滚。”

张卫东偏偏听懂了,对沈奇宁说:“打。”

沈奇宁现在完全没有城里知青的样子,就是个强壮的农民,他站起来身高一米八,走到中年人面前说:“你他娘的再说一遍?”

三个中年人立刻认怂:“阿拉不是港侬。”

张卫东笑了说:“姑父回来了吧,别把人家吓尿了。”

张良川说:“你就给我惹祸吧。”

这顿早饭花了三十块,比昨天的住宿还贵,他就是个没出过门的农民,哪见过这么花钱的架势,钱像流水似得往外出,在家的时候还没觉得这孩子怎么浪费,怎么在外面就变了个人?

张卫东才不管他的想法,他吃的其实是记忆,前世京城和上海都生活多年,再吃这些记忆中的食物,味道居然相差不大。

身边几个上海人聊天,说到家里的房子想换,其中一人说:“你家的房子又大又好,不像我家,小的像鸽子笼,换了个干什么?”

那人叹气说:“大又怎么样,房子到处漏雨,修都修不起。”他的打扮很时髦,外表看起来不是缺钱的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