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娇妻有空间 第487节(2 / 2)

加入书签

陆娇点了一下头,想到今晚谨王所做的,忽地悟出一些道理,她掉头望向谢云谨说道:“之前我想着反击皇后和谨王,现在看来,我们不需要动,只等着皇后和谨王狗急跳墙的跳出来撕,等到次数多了,陛下定会恼火,到时候就是明王顺利出位的时候,你悄悄送信给明王,让他不要随便动手。”

谢云谨听了陆娇的话,认同的点头:“我知道了,回头让人悄悄的送信给明王。”

谨王府。

萧臻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半夜了,等知道自己被萧郁剥夺了上朝资格时,萧臻愤怒了,抓狂的摔了一地的东西。

林菁吓了一跳,赶紧拉住他,这一次萧臻直接抬手甩了林菁一耳光:“都是你害的,不但害得我受了伤,还害得我失去了上朝的资格。”

林菁被甩了一耳光后,整个人懵住了,整个人透心的凉,她从没想过自己会有被萧臻打的一天。

直到这一刻她才算是真正的认清了萧臻这个人,这个人就是个窝里横,顺风顺水时,他就是温润如玉的皇子,一旦遭受挫折了,他就怪她怪你,从来不反省自己。

林菁觉得失望极了,心里升起悔意,如果时光倒流,她绝不会攀附萧臻,他不值。

可现在她已经是萧臻的侍妾了,林菁只能忍住蚀骨的后悔和羞燥之意,安抚萧臻:“王爷,你别着急,我们再想办法。”

萧臻如困兽似的低叫起来:“还能想什么办法,还有什么办法可想的?你给我滚出去。”

林菁只得退出去,屋里萧臻痛苦的抱头,为什么会这样,他不应该是顺风顺水的天之骄子吗?他感觉他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的,不该这样的。

第二天,谢云谨悄悄的使人给明王送了信,让他后面不要乱动,安心跟着陛下入朝处理朝事,不动就是动。

萧文瑜接到谢云谨的信,心内了然了,不再对皇后和谨王做什么,每天跟着萧郁入朝处理政事,萧郁发现,自己这个儿子好像是天生的帝皇者,处理起政事来如鱼得水,每样事都有其独到的思维和观点,而且他个性果断,不拖泥带水,更甚至于对朝臣该温和的时候温和,该严厉的时候严厉。

入朝不到一个月就很受朝臣们的拥戴,很多大臣说起明王来,都表示明王睿智果决,关键思维清晰,对于大周的各样政事,也都有其自己的意见,其中有些意见,甚至比朝中大臣都要有利于民,更甚至他还提出了自己的几样政见。

例如不要女子守寡,寡妇可二嫁,因为大周目前人口有局限性,要想国家强大,人口必须多,人口多了才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应该鼓励民间寡妇二嫁,另外他提议创办义学,就像创医署一样。

大周虽然眼下富庶了不少,但要想民众见识高,就得识字,可以办义学。

另外鼓励女子读书识字,女子见识大了,教导出来的子女才会优秀。

明王说到这个的时候,拿自己来做例子,因为他养母读书识字学医,所以才会教导得他眼界高,心胸广。

明王提出来的种种观点,萧郁都很认同,只是眼下大周国库还不算丰盈,所以很多东西还不能实施,这需要更完整的规划。

不过听到儿子这些观点,他知道自己没有选错,若是儿子上位,大周在他的统治下,会变得更加的国富民强。

萧郁心里越来越看重萧文瑜,很多事亲自上手指点他。

要说萧文瑜身上还有什么让萧郁不满的,就是他养父养母都太厉害了,而他偏偏很喜欢他们。

这是让萧郁不放心的地方。

一来谢云谨和陆娇本身厉害,二来谢家出的几个孩子都很厉害。

若萧文瑜成为大周的皇帝,谢家只怕要占大周半壁江山。

这让萧郁觉得不放心,所以一时下不了决心,立萧文瑜做大周的储君。

第834章 心疼

日子不知不觉的过去,四月初八,谢家四胞胎中大宝和二宝成亲。

整个谢府遍布着红绸,到处是喜气洋洋的气氛。

大宝和二宝成亲,三宝从宁州赶了回来,四宝也一早从明王府赶过来,这下一家子算是团聚了。

四胞胎加上龙凤胎齐聚一堂。

谢云谨和陆娇看着眼前齐刷刷的几个儿女,忍不住脸上带了浓浓的笑意。

两个人发出感概:“你们一眨眼大了,我们都老了。”

四胞胎加上龙凤胎立马不赞同的望着他们说道:“爹和娘一点也不老,看上去就跟我们哥哥姐姐似的。”

谢云谨今年已经三十五了,陆娇三十三,但两个人看上去确实挺年轻的,一点也不显老。

不过孩子们大了,他们的心境起了变化。

谢云谨和陆娇笑着说道:“儿子都这娶亲了,能不老吗?”

陆娇走过去,替大宝和二宝整理喜服,最后确认无误了,才开口说道:“行了,今日是你们俩成亲的日子,去准备迎亲吧。”

“知道了,娘。”

谢云谨和陆娇立刻带着两个儿子走出去,安排迎接事宜。

三宝四宝跟在后面帮忙,龙凤胎也帮着招待宾客。

谢云谨是大周从二品的要员,陆娇是名医,他们本身就结交了不少的达官显贵,再加上两个人是明王的养父母,不出意外,明王是要上位成为大周储君的,那人家就是大周皇帝的养父养母。

日后地位高着呢。

所以今次谢家两子娶妻,朝中大臣以及京城的商贾来了不少,整个谢家门前车水马龙,人头攒动。

府门外不少百姓看到这样的场面,跑到门前看热闹。。

陆娇吩咐萧管家拿了喜糖出去散。

今次大宝二宝娶亲,不但大周朝中要员来了不少,就连远在清河县七里镇的谢家人和陆家人也来了不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