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入赘后 第168节(1 / 2)
安阳离常德不算太远,急行军两日便可抵达,无需安营扎寨,兵士们只以天为盖地为庐的凑合一宿,又背起行囊匆匆上路。
老四在野外根本就睡不好,吃也没吃饱,脚上的水泡破了,走起路刀割似的疼,他想哭,想找姐夫求助,可薛进心肠很硬,对他避而不见。
老四没办法,叫他回安阳,他丢不起这个人,只能硬着头皮跟上队伍。
薛进抵达常德的当晚,帝军的援兵也从楚州赶到了云麓城。
“不能给帝军在江岸布防的机会!”廖三猛地一拍桌子道:“依我看,与沂都水军开战是宜早不宜晚!咱们子时便起兵!杀他们个措手不及!”
若想从安阳码头渡江靠岸,需东行将近十三里,且安阳一带江面极其宽阔,最宽处万步之遥也是有的,薛军由此渡江,不占多大优势,所以才将主战场选定在常德,顺清安阳为辅,必要时可左右包抄。
一众军谋也觉得沂都军会重点驻守常德对岸,安阳这边必然疏于防范,纷纷应承廖三,倒不是意图一举攻下云麓,这薛军水兵操练三年,还未真刀真枪的上过战场,趁着帝军援兵未至,沂都兵力有限,先交个手试探试探双方的实力。
见军谋们都认可他的主意,廖三又看向一语不发的仇阳:“仇将军怎么想?”
仇阳淡淡道:“事关重大,还是先请示少城主为好。”
廖三早已和楚熹化干戈为玉帛,甚至两家处得还不错,可一码归一码,这并不代表他会听从楚熹的差遣。
“仇将军这话,我廖三要挑理了。”廖三开玩笑似的说:“你如今毕竟是薛帅的部下,怎能总这么心心念念旧主。”
仇阳不置一词。
廖三和这闷葫芦向来说不上几句话,横竖薛进将大权托付与他,便开口下令道:“就这么办吧,今晚起兵渡江,叫将士们看看沂都水军有几分本领!”
百艘战船,三万兵士,趁着夜色掩护离了码头,驶出不足五里,沂都那边就察觉到了动静,忙登船入江,擂鼓应战。
双方纠缠到天亮,始终难分胜负。
但这对廖三来说已然算赢了。
谁不知道沂都水军在沂江上称霸百年,薛军这战船还是仿制沂都水军的战船,论实力薛军该远不及沂军。
结果怎么样,不分上下。
“沂都水军,也不过如此嘛,咱们这还没使出全力呢,若使出全力,想打赢这场仗岂不是轻而易举。”
“廖将军说得对!”
此番试探令薛军信心倍增,各个摩拳擦掌,只等常德那边军令一来,彻底干掉这徒有虚名的江上霸主。
楚熹听闻此事,倒也没有多想,陆广宁一死,陆家麾下的东丘梁家,合临谢家必定蠢蠢欲动,沂都正是群龙无首时,难免军心不稳,多多少少要吃几遭败仗。
可薛军一旦渡江,这些人自是性命堪忧,为了保全性命,也会奋起反抗,廖三想那么轻易就拿下云麓城,多半是没戏。
“三儿!”
“老爹,你这会怎么来了。”
“阿爷阿爷!”楚楚刚梳洗打扮妥当,见到老爹忙跑到他跟前:“阿爷瞧楚楚的衣裳,好不好看呀。”
“好看好看!”老爹瞬间忘了正事,抱起楚楚道:“恁这衣裳哪来的呀,这么好看。”
“大娘给做的!”
楚熹笑道:“大嫂亲手给楚楚做了两身衣裳,楚楚可喜欢了。”
老爹摸了一下那上好的绸缎:“嗯,真是不错,难为她有这份心。对了,恁可听说陆游的事?”
“陆游?他怎么了?”
“一早传来消息,说是陆游在陆广宁下葬之后就凭空消失了。”
老爹经商多年,各地都有人脉,比薛军的细作还消息灵通,他的话不会有假,楚熹不禁问道:“凭空消失?怎么会呢。”
“有传言,沂都陆家是被恶灵诅咒。”
“恶灵诅咒?”楚熹撇嘴:“太离谱了吧。”
老爹凑过来,压低声音道:“有人故意散播的传言,我怀疑,是谢家。”
第123章
虽沂江两岸长久处于对立的局势,但命令是死的,人是活的,百姓有两条腿一张嘴,真想法设法的要渡江,府衙和军队也拦不住,就比如赵斌财同他手下那批伥鬼,薛军层层设防,堵死了隘口,还是叫他们逃出生天。
甭管江南江北,百姓得过日子,商贩得赚钱,私底下便经常有贸易往来,只要不是细作暗通曲款,官员们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沂都陆家被恶灵诅咒的传言,短短几日的功夫便流入了商贩耳朵里,可见坊间早有所耳闻。老百姓怎会那么通晓陆家秘辛?因此老爹才说,是有人故意散播传言。
这一点楚熹能理解,不过……
“为何怀疑谢家?”
“恁想啊,陆广宁前脚刚死,后脚陆之敏就撞棺自尽了……”
楚熹忍不住打断老爹:“你是在怀疑谢燕平?不可能,陆家人又不傻,咱们能想到的,陆家人就想不到吗?若真是谢燕平在捣鬼,陆家人忍得下这份仇?更何况陆家和谢家是绑在一条绳上的蚂蚱,陆家垮台了,谢家能捞到什么好处?”
老爹一愣,笑道:“恁想的倒是很周全呀,看来早就有此猜测了,可恁遗漏了至关重要的一点。”
“什么?”
“合临兵士。”老爹忽而正色道:“当年谢家随陆广宁逃往沂都时,带走了将近五万兵士,这些兵士漂泊在外,寄人篱下,自是一心想要重归故土的,若陆广宁活着,拒绝了朝廷招降,必然要与薛军殊死一战,届时受薛军和朝廷两面围攻,何谈打胜仗呢。”
“反之,陆广宁一死,军心动荡之际,谢家或可借机夺权,胜了,谢家是有功之臣,凯旋而归,仍做主合临,败了,身后有朝廷瑜王两条退路,不至于山穷水尽。”
论聪明才智,薛进和楚熹不输老爹,但夫妻俩到底年轻,这一路又走得太顺遂,不懂得将心比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