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 智慧的高士廉(2 / 2)

加入书签

贞观五年,公元631,高士廉回京任吏部尚书,晋封为许国公。

贞观十二年,高士廉同长孙无忌等人由于辅佐登基的功劳,一起世袭刺史,封申国公。

他官职待遇日益提高后,写了很多奏折,禀奏完毕后就烧掉了,别人不知道具体内容。

这一点体会了他做事的谨慎,不留把柄给任何人。

贞观十六年,高士廉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不久他上表要求退职。

李世民同意免去了尚书右仆射官职,命令他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身份仍旧代行中书门下职务。

他知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道理,是非常有智慧的。

一个人,不懂得如何进退,纵然跑在前面,终究还是要落后下来。

高士廉又同魏征等人,招集博学的文士,编写《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进献给李世民。

李世民赏赐他千段绢帛。

贞观十七年二月,李世民诏令绘制高士廉肖像陈列在专为表彰功臣建造的凌烟阁上。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丽,皇太子李治在定州代为处理国政,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仍旧掌管朝廷事务。

皇太子下令说““代理太傅、申国公高士廉,是德高望重的朝臣、国家的杰出人才,是百官的楷模,我辱居监国负责处理国政,实际上靠他老人家教导。近来处理政务,经常委屈他老人家同坐一张榻几,以便请教商议,稍微除去我的蒙昧困惑。只是靠着桌案对答交谈,我心里感到不安,已经讲好不要再客气了。太傅的教诲极为深远,我要求只以正式太傅的常礼对待我,他老人家不愿免去有关礼仪,还是恭敬顺从。有关部门也应另设一套桌案供太傅使用。”

高士廉坚决推让,不愿接受。

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品格,真的是深冬进退,从不膨胀的一个人。

贞观二十年,高士廉患病,李世民登门看望。

高士廉谈起自己的一生经历,老泪纵横,哀叹抽泣着和李世民诀别。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初五,他在长安崇仁里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二岁。

李世民当下命令驾车,准备去吊唁。

房玄龄认为李世民刚刚服药,不能吊丧,当下上表极力劝谏。

李世民说:“我这次去,哪里只是为尽君臣的礼节,还因为老友的情感深厚,亲戚的关系重大,您别再说了。”他说着,带着几百名骑士走出兴安门,到了延喜门。

长孙无忌赶紧飞马赶到李世民的马车前头,劝谏说:“服药之后吊丧,药书上明确地写着禁忌。陛下养育黎民,应为朝廷国家珍重自己。我已故的舅父高士廉知道病症无药可治,嘱咐我说‘皇上的恩德天高地厚,无论富贵贫贱都不遗漏,我死之后,也许要亲自上门吊唁。我想自己才智平庸,对朝廷没做什么事情,怎能死去之后,还惊动圣上的车驾,如果真有灵魂,我会愧疚自责。’陛下对老友恩德深厚,也请体谅他的赤诚之心。”

他的言词非常恳切,令人动容。

李世民还是不听,坚持要去吊唁高士廉。

长孙无忌就趴在马车前头的地上痛哭流涕,李世民无奈,这才回宫。

他回去之后,追认高士廉为司徒、并州都督,并且安葬在李世民为自己预先建造的昭陵墓地,谥号为文献。

高士廉,真是人如其名,是个廉洁的高士。

他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那颗从来没有膨胀过的心,在高位上,永远都没有把自己看得很高。

老子说,夫唯不争,天下莫与之争!

高士廉,可谓做到了老子的不争,是为智慧者。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