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8章 特别演习(1 / 1)
1923年3月,南方已有了早春的迹象,但在东北大地上,依然是冰雪覆盖、寒风凛冽。
就在这样的恶劣的气候下,由中国国防军东北军区司令长官周羽上将担任总指挥的“东特演”(国防军东北军区特别大演习的简称)却徐徐拉开了帷幕。
在欧战结束、北方战争胜利凯旋以后,外界曾普遍认为中国国防军将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收缩期。最初的迹象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数以万计的国防军官兵脱下军装复员,这些解甲归田的老兵有些回家乡当了公务员——警察、体育教师是人数最多的领域,有些则远赴边疆垦荒——按照《军人优待条例》,军人在服役满3年以后,可以获得50亩土地,服役时间每延长一年,可额外增加5亩,以100亩为上限。100亩地一般是没人拿得到的,因为国防军自辛亥革命以来满打满算也就是13年的时间,假设真有服役满13年的士兵,哪怕刚进去时是最最低级的大头兵,13年下来如果还呆在军队里,起码也是连营长一级了,早就成了职业军官,是舍不得离开部队的。
但是,这种收缩期只是假象,随着《军人优待条例》的正式颁布执行,特别是北疆土地被切实分授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都掀起了参军的热潮,几万人退伍的背后,是几十万新增报名参军的人数,各处都是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现在不用动员,谁都知道当兵的好处了——要么是吃皇粮的公务员,要么能拿到免费的土地分配。
这些土地只要耕作满5年,就可以转为个人财产并可以转让或继承,如果一直是原领取者(及其家庭)耕种,则额外可以多享受3免7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作为享受优待的条件,他们必须承担组织当地垦荒农户农闲时的军事训练任务。因为除了退伍军人授田屯垦、伤残军人的荣军农场外,更具代表意义的还是移民实边政策。任何居民家庭只要愿意赴边疆垦荒,都可以按照人口多寡获得荒地开垦,5年内免除税收,只需要缴纳1元1亩的注册费,考虑到贫苦农民一时间凑不齐手续费,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中国农业开发银行提供放贷,除注册费以外,还可由农发行提供农具、种子等小额实物放贷,实际连续耕种满5年后转为私人所有并正常纳税,实在是方便至极了。
与东三省相比,北疆距离更远、冬天更冷、条件更艰苦一些,因此条件也更实惠一点。政府不仅提供农具、种子等必需品,甚至还考虑到许多一贫如洗的家庭无法支付长途交通费,还额外提供火车票,当然同样一并纳入农发行的放贷范围。
对这样的优渥条件,南方的地主乡绅自然是恨之入骨,在工业化浪潮兴起后,贫苦农民多了进城打工这条渠道,地租已不能再像往常一般任意提高了,而移民实边政策的深入推进,更是深刻改变了南方农村人多地少的激烈矛盾,自然也触动了地主乡绅们的利益。闯北疆成为闯关东之后的新动向,连带搅动了整个农村的宗法与氏族关系,并形成了清晰可见的人口迁移动态,贯穿在数个五年计划期间。
北方战争获胜的成果在为民众分享到之后,秦时竹政权和人民党的威望空前高涨——这可不是国民党那种夸夸其谈的“耕者有其田”政策,而是切实推进的社会变革、经济变革,中国原本尖锐异常的土地问题,因工业化与移民实边这两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政策而得到了缓解。而从国防安全的形势上来说,南方移民的到来也巩固了对领土的实际控制,使这片从俄国收割而来的广袤土地真正内化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人口的聚集与工农业的开拓,又对苏俄剩余的亚洲部分构成了极大的威慑。
自然,人民党的支持率在江南富庶之地的地主乡绅中有所下降,可事实上一党独大的人民党根本就不害怕这些,因为移民成功后的垦荒农民很快就会拥有选举权,从日后的情况来看,他们选举的代表要么是垦荒二代中的佼佼者,要么是垦荒运动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国防军退役官兵——这都是人民党最坚实的票仓基础。
对这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记录与描述,统称为边疆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日后成为著名军队作家的徐惠生就在自传中就写道:“……我的童年是在北疆渡过的,那段岁月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充实、美好,让人难以忘怀。我父亲是一名国防军装甲兵,参加过中日青岛战争、中俄北方战争,后来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弹片削去了右手2个指头,因为负伤,不适合再驾驶战车,他不顾上级多次挽留,毅然以上尉军衔从军中退伍回了家。按照《国防军优待条例》,分到了近100亩土地,在他的动员下,我在苏北农村的叔伯、舅姑全体都移居到了北疆,不过他们获得土地的原因不是因为参军,而是靠了移民实边的政策。
北疆天气寒冷,土地却异常肥沃,很多时候一把抓下去仿佛都能捏出油来,农忙时,父亲就驾驶着拖拉机耕种,右手的伤对他来说根本就不是困难——事实上,我们这片所有的拖拉机手都是父亲培养出来的,对战车兵而言,摆弄拖拉机那就太简单了。农闲时,他拿出在部队里当连长的劲头,负责组织青壮劳力训练,态度一丝不苟,仿佛不是在训练民兵,而是在训练新兵蛋子一样。各家各户的小孩,一过了9岁,便被编入了童子军——国家大力倡导军国民教育,在边疆地区执行是最彻底的。
边疆虽然人烟稀少,但日子却充实而有滋有味,我印象中几乎每户人家都过着小康的日子,没有特别冒福的,也没有特别穷困的,我们家或许算是日子最好过的那一部分,
母亲有时候埋怨父亲不该从军队中出来,20年代的装甲兵可是国防军中顶尖的技术兵员之一了,父亲当时负的伤不算严重,有好几位父亲的战友,资历、军衔与父亲相仿,二战后都成了身居高位的将军,曾经多次来探望父亲。如果父亲不退伍,那么说不定她后来就是将军夫人了,每到说起这个时,父亲总是豁达地笑笑,丝毫不以为意,有时候唠叨得多了,他就回答道:你只看到了我当将军的战友,怎么就没看见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呢?我总算也是全身而退了,只少了2个手指头,很多战友在战争中壮烈牺牲,别说尸体,连两根骨头都不见得能捡回来……”
因为优厚条件的鼓励,国防军的数量依然在持续扩张,各期国防建设稳步推进,各类新锐武器源源不断地补充到军队中去,甚至于超过原先国防建设大纲的设想——以海军为例,压根就没有想到会迎来4艘3.5万吨级的战巡,光是这一项就紧急扩充了近万名人员编制。外界普遍惊呼,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以后,持续进行军备扩张的大国唯有中国。
对“东特演”感受最深的,自然莫过于日本。北方战争结束后,漠北军区的精锐部队大量内调,东北军区一跃成为全国武装力量最强的军区,陆军实力占国防军三分之一以上,无论是军队人数还是装备的数量、质量,都能与日本陆军常备师团相提并论,考虑到日本陆军分散在北起桦太、南到台湾的广阔范围内,直接面对东北军区的关东军、朝鲜军更是如鲠在喉,难受异常。
由于穿越组的干涉,导致山本权兵卫内阁倒台的“西门子事件”并没有发生,因此日本海军获得了比历史上更大、更多的话语权,将陆军压制得死死地,一直醉心于与美国争夺海权,直到中日关于关东州的交涉深入以及限制军备条约的签署,才如梦初醒,着手准备扩充陆军。
东特演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中国真的是不惜一战还是只是摆开架势,力图压迫日本在关东州问题上让步?对这个问题,在接到有关东特演情报后,日本内阁、日本陆海军之间已经吵翻了天。原因无他,中国方面的阵势太吓人了点。
从东北军区摆开的架势来看,拉得确实很足了:陆军方面出动了14个步兵师(内含3个东北军区最为精锐的摩托化步兵师)、21个旅(内含2个骑兵旅)外加2个中央师(战略预备队,装甲化),空军方面出动了8个最强的联队——集中了中国空中力量50%以上,海军方面北海舰队倾巢出动,在渤海湾的航母特混舰队尤其引人瞩目。
日本军部当然也有明白人:与日军满编率低下的情况不同,中国军队,特别是其一线部队,满编率可是在9成以上,差不多就是战时编制。真的交手起来,关东州乃至于朝鲜还能保住么?(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