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见贤思齐(1 / 2)
第二百四十八章见贤思齐
俞宛秋猜得没错。的确是城中百姓和在路口设卡的驻军扛上了。
既然要封城,城门下面是不许人靠近的,在几百米外就设立了关卡,再几百米又一道,现在闹事的地方,听声辨位,应该就在第一道关卡处。
等俞宛秋扶着茗香赶到时,那儿已经围满了人,嘈杂之中,有几道声音特别响亮:
“不开城门,想把我们饿死在里面啊。”
“好端端的,又没开战,为什么封城?”
“赵国人滚回赵国去!”
“哪有赵国?不过是乱臣贼子!”
“我们是梁国百姓,凭什么要听乱臣贼子摆布?”
为了不暴露身份,俞宛秋把风帽压得低低的,仅露出两只眼睛,在队伍边缘慢慢移动,专找那些交头接耳的人身后站“偷听”了一会儿,大抵搞清了是怎么回事,不由得大松了一口气。
谢天谢地。肇事者并非梁军的潜伏部队,也不是残兵游勇,而是某条街道的几十个男人结伙,想让赵军开恩准许他们出城谋生,否则就接济他们一点米粮。
至于大声讨伐“乱臣贼子”的那几位,则是附近书院的学子。
赵**队从不侵扰书院,每次进驻某地,都会派人带上礼物去书院慰问,让他们只管正常上课,决不会有一兵一卒进入书院的地盘。也因为如此,衢州的书院一直没停课,学生甚至比平时还多,因为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书院最安全。
没想到,关键时刻,却是这些文人学子出来捣乱。他们一般家境较好,不愁吃穿,所以不会在“让不让出城”上做文章,而是直接上升到“乱臣贼子”的高度。他们这么一喊,开始闹事的那批人反而不敢吭声了,就怕惹祸上身。
俞宛秋对戚长生低声交代了几句,于是暗卫出动,几个头戴文士巾、口沫横飞的家伙很快就不见了。
再次看到戚长生,俞宛秋不放心地问:“没把他们怎样吧?”
戚长生回道:“没有,遵照您的吩咐,把他们送回书院交给他们先生了。”
此番举动后,赵佑熙也发现了她的存在。派人把她叫到一处临时议事厅问:“你看,那些吵着家里无米下锅的人,要不要分一些粮食给他们?”
俞宛秋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此例一开,军粮很快就会分光的。不是我们狠心,实在是惹不起,分了第一个,就不愁第二个,到时候满城的人都提着口袋来了,不管真贫假贫一起吵着要,能白拿谁不拿?再说还不知要封城多久,多备些口粮总是好的。”
她不是不体恤百姓疾苦,可这才是封城的第一天,就大手大脚放粮,最后饿死的会是他们自己。等封城时间长了,再由翠衫军中的女兵出面开一两个施粥处,让城中不至于出现饿殍,倒是很有必要。套用一句现代的话“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等人家真饿了,你施点粥米。他们会感激,刚开始就给粮食,只会引得欲壑难填。
赵佑熙皱眉道:“这个道理我懂,可这样一来,外面那些人就不好打发了。”
俞宛秋说:“他们会吵闹,最开始的由头不是要出城吗?就让他们出去好了。”
赵佑熙犹豫了一下,然后点头笑道:“我也觉得现在封城早了一点,梁军又没来。”
“嗯”俞宛秋低头做自我检讨:“是我没考虑周全,一听说士兵们受不住冻,个个穿得跟粽子一样,手脚都长了冻疮,就慌着让人紧闭城门,再用冰封住,没顾虑到城中百姓的情况。”
赵佑熙抢过话头说:“是我没经验,毕竟这是我们带兵打到北方的第一个冬天。”
俞宛秋笑道:“我们别再自责了,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解决眼前的难题。”
这时牟翊带着几个幕僚走过来,朝他们拱手说:“殿下,微臣刚派人做了一番调查,城中无粮百姓居然在一半以上。当然这个数据不一定准确,因为并未去他们家中核实,但看衣着打扮,城里确实有很多家无隔夜之粮的穷人。”
陈学愚摆明了不相信,睁大眼睛说:“衢州是中原富庶之地,境内二分山,八分地,这里又是州府,若府城百姓都一半无隔夜粮。别的地方且不是要饿殍遍野?这根本讲不通嘛。”
谢又安也对调查结果持怀疑态度:“现在是冬天,鸟雀尚知存粮过冬,人反而不知?微臣怀疑那些人根本没说真话。”
几位长史、参事同时得出结论:“故意装穷,以此为借口闹事罢了。”
俞宛秋沉吟道:“即便只是借口,也是不可忽视的借口,若我们置之不理,便会被有心之人冠上‘不关心百姓死活’的罪名。我们本就是初来乍到的占领军,百姓尚处在疏离、防范中,哪经得起这样的挑拨离间。”
赵佑熙便说:“要不就打开城门吧。”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