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57节(1 / 2)

加入书签

赢政在巡视天下的时候曾经见过郑国渠,但今天也是第一次从这样整体的高处看到郑国渠,如同一条碧绿色的巨龙在险壁之中穿过。

这是他登基之后发布的第一个大工程,于他有重要的意义!

郑国渠,并不是由郑国建造的,而是他的主事者名为郑国。

郑国并不是秦国人,而是韩国人。他从韩国来劝说大秦在渭河以北的泾河和落水之间修建一条水渠,这样可以更好的灌溉大秦的农田,为大秦统一天下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

但他本意其实是想用这个来拖垮秦国,最不济拖延秦国攻打韩国的时机。

赢政自然清楚。

但是他却对郑国提出来的这个建议非常心动。因为关中一带的确需要更多的水源灌溉,农人们的耕田才能收上更多的粮食。

所以他应允了郑国的要求,并且派他主事。

那时候,他刚登基,十几岁的年纪,胸膛里的鲜血都是热的。

除了自己一统天下的雄才伟略,或许还有一些些想法是留给全天下的农人,真心希望他们能够在自己的统治下,日子过得更好一点,粮食多收那么一点。

赢政回忆起往事,竟然有些怔忡。

而在民间。

有农人嚎啕大哭:“这就是我当年去修的郑国渠啊!”

小孙子好奇的问:“大父,这就是你之前对我说的开出来的水渠?好漂亮。大父,你哭什么?”

头发花白的农人擦去眼泪:因为太苦了。

太苦了!

当年和他一起服役的,十个人里面就有三四个永远的埋葬在了那里。他是运气好。

但是,若让能让他自己选择是否要去,或许他依然会选择去。

因为只有这条水渠开出来了,他们家的田地,邻居家的田地,才

有了现在的水源,才能产出粮食。

而且,郑国渠居然几千年之后依然存在,老农人有些骄傲的挺起胸膛。

这是他修的啊!

汉朝。

汉武帝看着龙首渠的遗址,脸都黑了:……

凭什么连秦朝的郑国渠都留下来了,但他们大汉的龙首渠却只剩下个遗址?

刘彻的脑袋上简直要飘出一行问号。

我那么大的龙首渠呢?

还有,路小染,你不是要讲盐碱稻吗?讲什么龙首渠?!

生气!

【这叫让土地适应种子,但到了现代,农业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为什么不让种子来适应土地呢?我们完全可以培育出可以适应盐碱地的种子啊!】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农业学家们的努力,如今的盐碱地已经成为了一片沃士。既有着耐盐碱的高产水稻,还有着其他丰富多彩的农业品种。】

黄河三角洲。

“这里原本是一片盐碱地,但经过多年的治理和中国农科院多年的育种之后呢,这里如今已经成为了塞外江南。”

随着记者的镜头,一派欣欣向荣的场景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这一块是用作饲料的偃麦草,同样是新开发出来的耐盐碱的品种。”

一大片青青的牧草随着风摆动。

“那一边是豆田,我们新开发的大豆品种,打出来的豆浆没有腥味,口感也要更绵密。”

“还有这里,你吃一下,这是我们的耐盐碱西红柿。”科研人员摘了一个西红柿给记者,看上去鲜艳欲滴,颜色十分漂亮,记者也毫不犹豫的送入口中。

“感觉味道很浓,比平时超市里买到的要好吃。”

对!这个品种的番茄红素比普通品种高了20%。科研人员得意的笑起来,她看了看周围的盐碱地,“其实盐碱地很适合积累农作物的风味,逆境条件下,风味物质产生得越多,口感也就更好。我们这里的品种在试验完成之后也会向周边的老百姓推广出去。”4

记者和科研人员走到了一片水稻田的附近。

此时正在收割水稻。

金黄色的水稻田里,收割机所到之处,水稻齐齐

的倒下。

“这里就是袁老团队的试验田,主要种的就是耐盐碱海水稻,它的颜色和普通的水稻不一样,因为富含硒,颜色要更红,颗粒也要更大。它的营养价值比普通水稻是要更高的。

“那它的产量是多少呢?”

“那边正在进行产量测定,我们可以去看一下。”

一组数字出现在了记者面前。

538公斤!

盐碱地的百姓们满含热泪,看着后世长满了水稻和各种瓜果的盐碱地。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