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庙堂江湖 看谁挥斥方遒(2 / 2)

加入书签

而太中大夫郑当时的考虑则较为周全。作为朝廷重臣,谁不希望大汉朝向北开疆永固国土呢!可是,一些实际存在的困难,不得不提前考虑到。尤其是他作为主管国家财富的人,当然要为朝廷提前算好这笔账。

皇帝刘彻终于听完了他的大臣们的议论,然后他的脸上露出令人奇怪的表情。彷佛是暗中赞叹,又好像是惊奇某人的未卜先知。他伸出手示意侍从官把案上的另一份东西再好好的念给下面的大臣们听听。

于是,不管是刚才表达赞同还是反对意见的,也不管是提出了什么样疑问和顾虑的人们,便都听到了长乐侯元召在他附加的这份奏章中,对于这一切的完美解答。

“……此三城的重大作用以上皆是,就不必再细说了。至于说种种不便之处,臣已经为陛下列好了详细的解决之道……筑城所需者,不过是人力、物力、财力和运输罢了……人力方面,十几万劳役足矣,想来陛下自有办法。财力方面,朝廷库府只需出一半即可,另一半由臣自行筹措解决。北地有的是商贾豪门,参与这件事的热情都很高,朝廷无需多管,以后分与其部分利益就好……。”

听着大殿之中侍从官在抑扬顿挫念着元召的原话,所有人都挺直了身子,竖起耳朵在认真听着。一条一条的详细记述中,自己曾经担心的问题,都有着圆满的解决办法。许多人都有一种奇怪的感觉,那个小侯爷虽然身在千里之外,但此刻好像他就站在面前,在回答着每一个人的问题。

“……这三座城,臣打算尝试一种新的建筑方式。当年臣无偿献给朝廷的那种水泥,正好可以利用起来。另外还有一种烧制窑砖的新技术,臣也会把它们传授给朝廷派来监督筑城的相关人员,用此等主要材料筑城,可固若金汤。而且可以就地取材,减少运输的繁琐……至于另外一些需要从中原运来的建筑材料和各种所需物资,也无需担心千里转运的艰难。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沟通各大水系的漕运早已四通八达,运输船队从关汉之地溯江而上,至高原诸河流发源地,然后转入黄河直下千里到达河套草原,这就是最简捷的一条运输线路了……。”

计划都做得这么详细了,方方面面都考虑的准确周全,听到这里,无论是对元召怀有怎样态度的人,都不得不深深的叹服了!在他们眼中,困难重重而且弄不好就有可能会重蹈秦朝修筑长城覆辙的一件事,在元召轻描淡写的分析中,竟然是如此的易如反掌。

世界上的人在做事之前,有些人会说的天花乱坠夸大其词,实际操作起来根本就是空中楼阁,不可行。而有的人则说得细致入微条理清楚,一听就知道是最可行的办法。在座的人当然都有自己的分析能力,也有着清醒的判断力。他们只要略一思索,就已经明白,元召所说的一字一句绝对不是纸上谈兵夸夸其谈,而是马上就可以着手去做的现实。

所以,当殿前侍从官念完这份从千里之外传来的奏章后,这件事已经有了定论。没有用皇帝多费一点儿口舌,也不需要再进行激烈的辩论,不到千字的一份奏章,就统一了所有大臣的思想。

没有一次的朝廷决议如同这次一样达到空前的一致。即便是心有不甘的某些人,反对的意见也绝对再说不出口。于是,大朝会散去之后,很多与江湖上有着密切联系的侯门高官门第都密令手下,迅速去斩断与他们的一切联系通道,要做的干脆利落。顺便不防把一些情况和信息暗中提供给已经开始行动的朝廷人马。古往今来都一样,已经没有用了的这些江湖客、杀人刀,还是送他们去应该去的地方吧!

无数的丢车保帅、卸磨杀驴、出卖与背叛、冷血与无情……从长安到天下郡县,陆续的上演着。在这样的大势面前,个人的武勇什么都做不了,就算是再厉害的江湖豪客帮门势力,也没有办法与朝廷的意志对抗。似乎唯一的反抗手段,就只有逃亡了。

可是逃得了吗?皇帝陛下的严厉命令下,朝廷有的是对付他们的手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凤卫、廷谓府、郡县府衙、地方驻军联合行动下,出塞去修筑三城的十五万“劳改犯”很快就凑齐了。

长安城外,浑身是血趁着夜色终于拼杀逃亡出来的朱安世,圆睁着愤怒的双眼 ,最后看了一眼那座巍峨的城墙,心中怀着无尽的仇恨,单身踏上逃亡天涯的道路。

由于受到庇护他们的背后力量的出卖,九州隐门在长安城内的所有人在这次行动中差不多都被一网打尽。父亲朱雄死去后留下来的那些兄弟们,死的死,被抓走的抓走,只有他一个人逃了出来。怀有深仇大恨的这个人立下泣血的誓言,再次归来时,长安城,必将血流成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