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长江技工学校(1 / 2)
第811章 长江技工学校
有马向前出手,开办学校的事情倒是极为顺利,没几天,马向前就来回复了:“关于成立技工学校的报告,上面已经批了,你们可以开始招生了。 ”
杨立民顿时大喜,最近除了正常生产之外,其他倒是没什么事情,关于扩建的事情土地也没通知审批结果,杨立民干脆将心思全力放在了学校的事情上。
杨立民给学校定了校名,就叫长江技工学校,原因是这些企业都是以长江贸易公司的下属单位。
对于这事,马向前撇撇嘴道,反正是你弄的你随便,不过你这一句话将一家国有企业收编有些狂了。
不过这事杨立民可不回去在乎别人怎么想,他现在哪里顾得上别人的小心思。
关注着爱民鞋厂和杨立民的人自然很多,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厂内的还有厂外的那些年纪不大但又没有正当职业,却是在家闲逛的孩子父母都是来了精神,巴不得马上就能招生,让自己孩子呀能讨个前程,不说以后大富大贵,至少能够衣食无忧能够自己挣点钱就不错了。
长江技工学校要招生了!
这个消息一下子传遍了整个双流县,引发出无数的议论。
在当年,考大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1981年,全国的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只有27.9万人,中专和中师招生总计是43.3万人,而同一年,普通中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合计是1640万人。也就是说,能够进入普通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只占到了毕业生总数的4.3%。
说起来很奇怪,在那时候,初中成绩最好的学生,总会优先选择考小中专或者中师,因为这样可以很早就出来就业。只有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才会继续读高中,然后绝大多数人无法考上大学,只能拿着高中毕业证去等着招工或者顶替。
小中专也就是初中专,初中毕业直接去学技能方面的知识。
因此当年出现一种现在看来很奇怪的想象,那就是最好的学生学历低,而最后真正最后考上大学的往往是班上成绩不怎么样,不好也不差,中间的那部分人。
其实这也是当年国家的一个政策,主要是经过几十年的运动,国内有文化的人才损失很多,而各行各业都在迅速发展,几乎没有人才可用,国家不得已就做出了这种有些拔苗助长的策略出来,的确是大大的缓解了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当然,也不可否认,的确是埋没了不少有才华的人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