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七章轰炸柏林(1 / 1)

加入书签

除了波罗的海三国的陷落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更加糟糕的消息,华夏人的重型飞机在当天晚上光临柏林了,虽然盟军在路上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防空阵地,他们调集了大量的防空火炮,但无奈华夏飞机还是抵达了柏林的上空,柏林以前的时候也经常有防空警报,但是当他们加入盟军之后,基本上没有飞机来空袭他们,偶尔有那么一点儿的华夏飞机,那也是政治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当华夏人的炸弹扔下来之后,柏林的老百姓也算是明白了,这一次的轰炸跟以前的时候不一样,这一次主要轰炸的不是柏林的市区,而是位于柏林郊区的工业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柏林的工业被破坏的差不多了,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们利用自己的技术,利用柏林老百姓的勤劳,他们又站在了世界工业的最前端,几乎仅次于美国人,在某些高精尖的方面,甚至都已经超越了美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期,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可以说是整个欧洲最强的工业国家,在世界上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可因为美英联军的空袭,德国的工业不断的衰败,当时如果不是华夏给他们输血的话,恐怕德国佬早就坚持不下去了,后来加入盟军之后,美国人不断的帮助德国恢复,目前也算是恢复了八成以上了。

在德国各大城市的郊区,新建的工业区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当然德国跟美国人也不是那么好的,美国援建了大批的工业项目,这些工业项目说得确切一点,应该是大量的军工项目,至于那些普通的民用工厂,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建树,包括那些高精尖的设备在内,都没有打算让德国继续生产,美国人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要把德国打造成一个巨大的兵工厂,美国人只需要往这里运送原材料就可以了,这样可以满足美国和欧洲方面军的使用,也就没有其他的想法了,虽然德国知道这样发展不行,只发展重工业不发展轻工业,整个国家以后也会有麻烦的,但现在他们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最近一段时间欧洲战事趋平和,德国人也算是抓住了这个机会,让他们的工业生产力达到了1939年的70%,以前的时候,德国人根本不敢相信这一点,在美国人的帮助下,他们算是完全相信了这些事情,但是今天的炸弹让他们明白了,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欧洲是谁做主,如果你的实力不够强的话,这些列强的炸弹随时都能够扔在你们的头上,之前,虽然加强了防空,但他们也没有办法拦截华夏那么多的飞机,超过1万吨的炸弹扔在了柏林工业区,让克虏伯公司新的火炮工厂毁于一旦,除此之外,还有3000名技术工人,这已经是德国最后的技术工人了。

在慕尼黑的郊区,这里同样受到了华夏人的攻击,在美国人的援助之下,这里新建了三个飞机生产车间,其实这里并不生产飞机的发动机,因为这种东西有些精密,所以这些东西都是在美国生产的,这里是一个飞机的组装公司,大量来自美国的原材料运到这里,这里就开始组建美国的新型飞机,自从去年到现在,已经有超过4000架飞机从这里开出去了,可以说是盟军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飞机组装公司,在昨天晚上的轰炸当中,800吨炸弹扔到了这里,让两个车间化为一片灰烬,里面的30多架飞机也变成了零件儿了,可以说是一夜回到两年前。

在德国的鲁尔区,这里是德国的老牌工业基地了,之前美英联军对这里进行了多次覆盖性轰炸,可就算是轰炸的多么厉害,总归会有一些工厂保留下来的,在美国的支持下,这里又建设起了好几个金属加工厂,可以说是复苏的前兆了,当地的老百姓也非常高兴,但是经过了一夜的轰炸之后,2000吨炸弹把这些金属加工厂也炸没了,包括其中的上千名技术工人,因为德国的工厂已经开始24小时工作制了,所以当轰炸开始的时候,很多工人来不及跑到防空洞当中,他们就跟着这些工厂一块殉葬,并不是说我们有多么的残忍,战争就是如此的残忍,如果下面是华夏的工业区,美国飞机也不会等你们撤离后再轰炸的。

在轰炸进行的时候,苏联方面也接到了盟军指挥部的警告,有可能华夏的空军会对他们空袭的,结果,苏联方面白等了一晚上,并没有一架飞机飞到他们的上空,这让苏联方面也感觉到有些没面子,华夏方面可以出动所有的轰炸机轰炸德国,是因为德国有能够生产的各类工厂,之所以不去轰炸苏联,就是因为苏联的地皮上没有任何的目标,苏联和德国是完全不一样的,苏联只要求美国提供给他们成品,不要求美国提供给他们半成品,德国的发展是从基础上发展,所以轰炸的时候自然优先照顾德国,至于苏联这样的国家,那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一夜之间,德国的生产力下降了20%,华夏方面的重型轰炸机也损失了300多架,随之损失的还有600多名机组成员,虽然有一部分可以跟随搜索队回来,但这个损失也是让胡宗南心疼的,不过现在这个时候就得加紧轰炸,他们已经得到了消息,美国方面会把英国本土的空军调过来,所以当英国空军没有过来的时候,这就是华夏方面的一个机会,虽然我们损失的飞行员比较多,但只要是把一颗炸弹扔下去,那对方损失的肯定会更多的,尤其是德国这个生产核心,一旦把德国的生产力给打下去,那么美国就需要运输更多的东西过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