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双方损失(1 / 1)

加入书签

虽然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但美国这边的气氛跟华夏是不一样的,华夏那边至少取得了胜利,打退了美国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看双方的尸体就知道,美国人的损失要比他们这边大得多,如果美国人损失了那么多的军人,他们能够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那么美国的损失也是值得的,但现在他们一点的目的都没有达到,两个月过去了,所有的军队又退回了出发点,华夏人又趁势收复了第一道封锁线。

当时美国拿下这一道封锁线,损失了将近2万的士兵,还有300多辆坦克变成了燃烧的棺材,现在华夏人只是派出了两个联队,他们就再一次占领了这一道封锁线,对于华夏来说,取得战果的速度实在太快,对于美国来说,这个结果真的是有些残忍,但是美国人又能怎么样呢?巴顿将军真的是一点儿军队都派不出来了,虽然有刚刚到岸的新兵,但如果把他们派上去的话,估计他们会被华夏给歼灭的,只能增加自己的伤亡,守不住这一道封锁线,最主要的就是这道封锁线在华夏的炮火之内,他们在这里坚守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华夏方面运来了一种新式的车辆,这种车辆早就在欧洲军团那边实验过了,而且张大山初创的战术已经被试用,欧洲军团经过训练之后,把自己这边的战术总结了一下,送到了国内的总参谋部,大数据部门在试验场上又进行了整合,基本上对整个计划进行包装,然后就下发到各个作战部门,谢天华这边当然也不会闲着,当国内的第一批悍马车到来的时候,谢天华就组建了自己的快速反应部队,原来吉普车能做到的他们都能做到,原来吉普车不能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所以第一道防线还是不要的好。

美国人曾经试图占领第一道防线,但他们发现每天晚上都是他们的噩梦,只要到了晚上的时候,华夏人的悍马车就会快速的冲过来,对着整个防线一通乱炸,等到美国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华夏人的悍马车已经撤退了,晚上虽然可以进行盲打,但是这种悍马车的防御能力太强了,子弹打在车上只能是擦出火花,跟装甲车几乎是差不多的,可是他们的速度比装甲车快多了,只要你们的阵地有地方开枪,立马就有悍马车冲过来,上面要么是榴弹发射器,要么就是迫击炮,反正不会让美国士兵好过的,在第一道防线上,美国士兵就是这样被打垮的。

正是因为这样那样的损失,巴顿将军作出了一个决定,用那么大代价换来的第一道防线,只能是继续吞食他们兵员的恶魔,所以巴顿将军准备把这里让给华夏人,他们直接撤退就是了。

对于巴顿将军的这个行为,下层的士兵都是很满意的,毕竟我们守不住那个地方,如果在那里打仗的话,最终只能是给华夏人送菜,但是对于中高级的军官来说,他们并不是很在乎普通士兵的性命,认为应该坚守这个地方,至少可以给国内一个交代,打了两个月的时间,难道我们一点的战果都没有吗?巴顿将军感觉到万分无奈,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撤退,虽然没有什么战果,但是总比继续伤亡的要好,为了这样的一个空名,让自己的士兵继续伤亡,这是消磨士气的做法,现在美国士兵的士气已经不多了,一丁一点的也不能够浪费。

在空军方面,在这两个月的作战当中,美国人总共损失了1200架飞机,华夏方面也损失了300架飞机,但是美国人还是没有制空权,只要他们的飞机一出现,华夏方面就会跟饿狼一样冲过去,两国都有自己的雷达站,这基本上就是一场空白的空战,双方只能是硬碰硬,但美国飞行员的技术不如华夏,只能是承受更多的损失,在美国空军当中流传着一个传言,能够跟华夏达到3:1的伤亡率,这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如果想要更多的话,恐怕是一个不可能的事情,4:1是一个平常的比例,如果是5:1的话,那就是自己这边大败了。

在东南亚地区的时候,经常会出现5:1的比例,之所以苏伊士运河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苏伊士运河地区的空军不行,实在是这里的美国飞行员比较厉害,他们都是经过战场洗礼的,所以打起来比较艰难,不过华夏方面还是打到了4:1的比例,表面上看是我们获胜了,但实际上我们的受损也很严重,美国的飞行员比例比我们要大百倍,人家就算这么损伤,但是人家的飞行员一样够多,谁让人家种地都用飞机喷洒农药呢,咱们这边如何跟人家比呢?国内也扩大了飞行员的训练,但是跟美国比起来,这还是一个不小的差距,短期内也是没有办法弥补的。

美国的护航航母一次可以运送30架飞机左右,四艘护航航母每天都会抵达地中海,美国人每天都能够补充一百多架飞机,原本分给这里的只有50多架飞机,现如今因为南非战事的终结,这里变成了美国人的第一战场,虽然苏联地区也需要飞机,但是苏联毕竟是盟友,美国士兵自己才是主体,当然要首先满足自己了,所以这边的空军承受的压力一直很大,在两个月的战斗当中,美国空军每天都会起飞超过百架的飞机,所以华夏的飞行员工作时间很长,早就已经造成了精神疲劳,这一次停战也是一个机会,一个给飞行员放松的机会。

相比较之下,美国飞行员倒是不怎么疲劳,但美国人更多的是害怕,尤其是他们的新飞行员,上战场之后,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操作,所以丢掉性命就是很正常的事情,难道还指望出现奇迹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