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希特勒(1 / 1)

加入书签

“前进前进前进,我们的祖国像太阳………”当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大部分的军队都已经是越过了边境线,唱着歌,气质高昂的朝着越南境内的各个城市奔去,这个时候所有的人都相信越南已经是华夏的了。

天空中是我们的飞机,地面上是我们的坦克,大海中是我们的军舰,整个越南现在都处于华夏人的包围之下,在东方雄狮的威胁之下瑟瑟发抖,全世界所有的人也第一次看到了华夏崭新的战斗力,以前的时候华夏保安团打败了苏联人和日本人,那个时候全世界还不相信华夏的战斗力,认为华夏仅仅是在陆地上可以称雄,但是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华夏三位一体的战争打赢了,法国军队的战斗力虽然不强,但是在欧洲是得到承认了的,至少要比苏联人的战斗力强悍一点,所以全世界又一次被保安团震惊了。

一场新的世界变革,还是新的世界战争?

伦敦虽然还在德国人的手里,但是伦敦的泰晤士报依然是全世界出名的报纸,在今天早上伦敦泰晤士报用这样一个标题发表了他们的看法,认为东方的那位年轻将军很有可能会再次成长为一个希特勒式的人物,在他们的眼里,这位东方将军的扩张能力要远远超越希特勒,因为希特勒是站在德国的肩膀上,而这位年轻的将军是站在华夏的肩膀上,双方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德国是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强国,华夏是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半殖民地,这能一样吗?

对于这些西方言论时不时的鼓吹保安团的威胁,毛远山早就已经是习以为常了,如果说到威胁的话,世界上哪个国家能有美国人的威胁大呢?美国人不但有强横的生产力,还有十分发达的军工生产能力,美国人的海军早就已经是超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了,而美国的地理位置又注定了他们在所有的战争当中都可以明哲保身,美国人才是整个世界上最大的威胁,可是美国人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舆论媒体,没有人会说美国人的不对,只会是夸耀美国人,把他们夸耀成这个世界上的世界警察,好像他们做的每一个事情都是正确的,这一点让美国人感觉到了满足,也让全世界误会了美国人。

这一场战争不仅仅让英国人和美国人感觉到了威胁,就算是华夏表面上的盟友,德国人这个时候也感觉到了华夏的威胁,他们终于是在一次正视自己的这位所谓盟友了,德国人一直都没有跟华夏结盟,但是德国人却在全世界宣扬华夏,就是他们的小兄弟,如果他们的小兄弟受到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进攻的话,那就是跟德国人为敌,现在他们终于明白了谁才是小兄弟,谁才是老大哥?虽然德国跟华夏比起来,现在德国还是全面占优势,但是如果从发展潜力上来看,华夏早就甩了德国不知道多少条大马路了。

虽然在越南并没有德国的军事观察员,但是从时间上德国参谋本部优秀的参谋们就可以分析出华夏人是怎么作战的,而且这还用的不是保安团本部的军队,用的全部都是华夏一个地方军阀的军队,仅仅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就把他们给训练起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速度?华夏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如果保安团军事武器够的话,那么他们随时可以组织起一队上千万人的军队,那个时候就算是席卷全世界也不在话下,包括他们德国。

德国最高统帅部这个时候就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他们可以允许一个小老弟跟在他们后面捡好处,绝对不会允许一个跟他们差不多或者是比他们还要强大的人,这个时候他们甚至都需要调整自己的军事方略了,是不是暂时可以跟英国人讲和呢?集合德国的整体实力,攻打苏联,在苏联建立防御阵地,建立防御东方人的阵地,这才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当德国军方提出这个策略的时候,立刻就被希特勒一巴掌给打回去了,在希特勒的眼中,他十分欣赏东方的华人,他绝对不会允许别人因为华夏的崛起而改变他自己的进攻策略,现在希特勒的进攻策略就是继续进攻英国人和苏联人,至于华夏人那太遥远了,就算华夏将来会成为他们的对手,现在也不能跟华夏决裂,因为德国所有的补给,有25%以上来自华夏,所有的能源供应有40%以上来自华夏,如果这个时候跟华夏闹翻的话,整个德国军队不得不停下他们进攻的步伐,就此打住,看看是不是能够坚持得下去呢?那个时候在苏联和英国的反扑之下,战场很容易抵达德国本土,德国的生产力将会进一步下降,最终德国会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路,全面向同盟国投降。

“将军们闭上你们的嘴,现在并不是讨论这个的时候,我要你们立刻在苏联发动一场有规模的战役,让全世界的目光再次集中到我们的身上,我们绝对不会是华夏人的老弟,他们永远是我们的老弟。”当德国陆军的将军们想要给希特勒阐述一下现在的情况的时候,希特勒就用这段话回复了他们,德国的将军们认识到英国对他们的威胁已经是微乎其微了,按照德国现在的军事实力,就算是放弃英伦三岛的话,英国想要恢复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他们现在不应该继续进攻了,应该开始进入防守状态,只要是能够把德国现在占领了的地区防守住,那也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了,剩下的战争应该让华夏人去打,而不是继续让德国人走在前面,华夏人跟在后面捡好处,这种战争状态必须要改变了,可惜的是希特勒根本就没有把这些话给听进去,他必须要维持他世界老大的地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