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章编练五十万军队(1 / 1)

加入书签

林将军站在一边看着孔二愣子在那里大义凛然的说话,真是不知道该怎么接这个话茬了,赶紧的摆摆手,表示自己要去休息了,这孔二愣子实在是脸皮太厚,明明自己要打劫人家马来西亚政府,还要把自己的行为说的那么冠冕堂皇,弄得大家都以为这个事情是他该做的,可是到最后还是有些不妥当。

当毛远山知道这个事情的时候,合约已经生效了,毛远山看到合约的副本也只能是无奈的笑一下了,这个孔二愣子就是喜欢调动后方,帮助他打仗,这里正跟司徒雷登先生商量这个事情,你那里早先把合约给签定了,不过合约上的内容毛远山都是非常满意的,拿下整个马来西亚,就需要我们在那里驻扎至少3万以上的军队,现在北方方面军还没有把雇佣军给训练好,驻扎我们自己的军队那是不行的,那会引起各方面的纠纷,伤亡也会比较大。

战勤指挥部曾经做出过一个预测,如果是武力攻占马来西亚的话,最多伤亡3000到5000人,可如果在那里驻扎的话,每年的伤亡数字都会有着一些,因为当地的反抗势力实在是太厉害,所以必须在当地造成一些血腥镇压才可以,英国人和荷兰人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毛远山并不象华夏背上这么一个骂名,那就跟他们那些殖民者差不多了,所以毛远山想的就是让苏联人来做这个事情,只不过现在苏联雇佣军还没有准备好,那咱们就先占领这两个地方就是了,在当地征招一万名华人士兵,在留下一万名的保安团士兵,两万人占据这个地方,完全可以了。

“现在咱们先不要盘算怎么驻军的问题,应该怎么跟司徒雷登先生解释这个问题?刚刚说着要跟人家谈判的,现在直接跟当地政府签订了合同,美国人会觉得我们在忽悠他们,虽然说我们现在跟美国人大的贸易不怎么存在了,但是小规模的贸易还是存在的,现在能不跟美国人翻脸,还是不要跟美国人翻脸。”对于这个计划,蒋百里先生也是有些不赞成的,现在私自给马来西亚政府签订条约,这样会让美国人感觉到华夏的一些恶意,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的计划会有一些改变。

“参谋长多虑了,美国人的确很强大,但是他们又能怎么样呢?现在在整个亚洲地区,美国人基本上可以说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他们甚至有些时候还需要我们来牵制日本人,我们不需要害怕他们的,他们支持英国人又怎么样?难道他们能够帮助英国人重新建立一支远东舰队吗?如果不能的话,那对我们就没有任何的威胁,现在我们华夏也是一个大国了,大国应该做大国该做的事情。”毛远山跟蒋百里先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蒋百里先生对于这个时代还是有很硬大的研究的,在先生的眼里,资本主义国家还是能不得罪就不得罪的,但是对于毛远山来说,他来自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当中华夏就是一个大国,从来都没有害怕过这些国家,凭什么现在要害怕他们呢?

“或许真是我这个老头子年纪比较大了,跟不上你们的想法了,既然你想要去做,那就做吧,我只能跟你说,咱们的征兵计划已经开始了,从现在开始的三个月之内,全国将编练50万军队。”这也算是蒋百里先生的一个支持了,全国编练的这50万军队将会被补充到北方战场,现在苏联跟德国的战争已经是白热化了,而南方军也需要压制,这50万军队,仅仅是一个开头就是了,想要在这个世界上站稳脚跟,华夏至少需要有800万以上的军队。

现在整个保安团算上民兵大约有240万人,但是民兵仅仅能够看家护院,指望他们到战场上去跟正规士兵一样的战斗,那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还有各国雇佣兵大约40万人,但是雇佣兵只能是做一些特殊的战斗,让他们跟正规士兵一样,也是没有用的,在战场上他们根本就没有信念,如果是战争发生失败的话,他们跑的可是比兔子还要快的。

“说起我们的军队,这还真是个问题,现在各方面缺少部队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北方方面军,据我所知,苏联新动员了300万军队,有50万军队被安排在了咱们的战线前面,现在支援胡琏后,命令他得立刻把西伯利亚境内的军队给干掉,然后建立起一条坚固的防线,现在还不是我们主动进攻的时候,苏联和德国还没有流干净最后的血。”现在整个保安团最为担心的也就是北方战场了,谁也没有想过苏联会爆发出那么大的战斗力,虽然毛远山想到了这一点,但是没有想过他们会速度那么快,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是跟德国人打了个平手,让德国人那么的措手不及。

其实毛远山理解的是没有错误的,只不过这个世界跟原来那个世界有些不一样,德国的一些军事实力被安插在英国的地面上,所以也间接的消弱了德国军队的战斗力,战斗力被消弱了,当胜利的时候,这一点是看不出来的,只能是说进攻速度稍微慢一点,但是当德国稍微失败的时候,这就能看的出来了,苏联的反击同样迅猛。

加上这个世界,德国打英国打的太厉害,所以美国援助苏联的物资也就更加的多,美国宁愿放弃太平洋战场上的一些得失,也必须得努力的援助苏联,用它来拖住德国,不至于让他们反攻英国的根据地丢了,如果英伦三岛一旦丢了的话,美国人将要付出十倍甚至是百倍的代价,这是他们损失不起的,所以必须拼了老命的支援苏联,再加上华夏大量进口德国占领区的工业设备,也是变相的降低了德国的生产力,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