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专家解读(1 / 2)

加入书签

李素虽热心中对于九品官人法还是比较看不起的,但他毕竟是一个两世钻研历史和政治架构的人,不会被情绪左右影响自己的判断。

刘备既然有兴趣,李素也会诚恳地为他分析九品官人法的具体优劣细节。

在后世的普通看官眼中,九品官人法这玩意儿简直臭得不能再臭了,这主要得怪电视媒体为了快速说明问题、科普古代政治的时候搞简化处理。

央视上易中天一句“简单来说九品官人法就是垄断了世家大族世世代代做官的权力”,就让一众地摊直接按照这个刻板印象简化处理捞钱骗点击,似乎这玩意儿就完全没有历史进步的地方。

进步肯定是有的,否则陈群又不是智障,怎么会拿个完全开倒车的玩意儿出来。

只不过要比进步,就得跟同时期或者稍早的制度比,不可能跟还没出现的科举去比,那就是历史的耍流虻了。

李素不会干这种事情,他就非常诚恳地分析给刘备听:

“这九品官人法的优劣,自然要跟之前现存的用人制比,我们看三个参照项,分别是察举制、卖官制和如今所谓的‘唯才是举制’,也就是地方上因才举荐、朝廷中枢或者地方诸侯自行拍板最终决策。

卖官制最差,不用多说了。

唯才是举制的优劣,大王也是深有体会的,刚才您自己都说了——遇到明主之时,而且明主精力旺盛、用人决策事必躬亲,唯才是举令效果极佳。

但此令需要专权,一旦没有明主,或者精力不济,要委任他人,那就还是沦落回察举的窠臼了,无非是察举标准有所变化,从选德变成注重选才,算是察举的科目改良……”

李素说到这儿,稍微停顿了一下,观察刘备的反应,见刘备没有异议,他才继续往下说。

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对于“唯才是举需要明君独裁”的认识是很清晰的。

唯才是举绝对没有后人吹得那么神,是不具有跨代长治久安性的。整个三国时期,也就曹刘诸葛亮这样的强人掌权的时候,能够用好,不是百代之法。

人治,始终需要期待明君贤相。

至于卖官,其实是吏治糜烂到极点后,皇帝觉得“你们察举品评出来的结论其实也是你们自己收了好处,无人不贪,那还不如皇帝亲自贪”,真到了那种糜烂末世,察举也好九品中正也好科举也好,都没救了。

李素便继续往下,跟刘备分析九品官人法对察举制的进步点:

“陈群建议袁绍弄的这个九品官人法,其实也是需要有查访贤才的专门官员,以自己的眼光去品评候补官员的人品才干,从这点来说,跟察举制没有区别。

关键的区别,在于他建议在中枢设置中正官,形成一套专门的选官团队,而不是直接让地方太守、州牧兼职选推人才。所以九品官人法的好处,是切断了地方上世家豪强对本地官员选官时的威胁,也切断了一部分的利益输送。

不过久而久之,恐怕会形成更高层级的利益输送,假以时日,能够从这种制度中舞弊的人可能会变少,但烈度更甚。毕竟不能威胁了,还能利诱、还能世代记账交换利益。”

李素这番话,刘备很快就听懂了,外行人或许不太容易懂,可以稍微解释一下:

在汉朝的察举制下,舞弊和糜烂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太守、州牧容易被地方上的豪强威逼,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容易被贿买、利诱。

九品官人法主要是切断了前面那种舞弊,但代价是放大了后面那种舞弊。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原本太守就能直接兼职掌管举孝廉的工作,那太守就容易被本郡最强的家族势力威胁。他要是连续多年不举那些本郡最强的家族的人当孝廉,他可能就会面临治安恶化、收税收不上来……各种当地人的抵抗使绊子。

而中正官至少是州一级才向中央举荐,专人专管选才,郡级没资格插嘴。那么,那些只在一个郡里的豪强恶霸家族,就威胁不到中正官了。当然你还有机会继续舞弊,那就只能是送钱许好处。

换句话说,九品官人法对于“杜绝威逼,放大利诱”是有帮助的。而且打击了很多只在一个郡里繁衍横行几百年的小豪门,有一定帮助。

从此以后,郡级的“豪强”就越来越没话语权,但“州级”的世家却越来越强,养蛊的马太效应被加速了。

等于是从几百个原本依附在察举制上吸血的小豪门里,养蛊养出了十几个乃至二三十个全国级别的大世家,官越来越集中了。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