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荷兰女子(1 / 2)
漫步在马尼拉,从繁华的中心城区,各大购物中心,到酒店机场街角,能够遇到华裔菲人的机会处处皆是。
这还不要提到主要的华人集聚区,像是唐人街什么的。
他们都有华人的相貌特征,轻易可以从纯正的菲人之中分辨开来。
同样的,华人面孔也算是毫无新鲜感的到处泛滥。
来自大陆的,香港的,台湾的,仿佛每个角落都能够随意地遇到。
来旅游观光的,淘金的,工作的,当然也有发呆和流浪的。各种原因,不一而足。
我本身就来自华人主要的出口集散地,又长期在港澳地区厮混。对于各种各样的同胞,早已没有半点新鲜观感。
再在异国相逢,也没有半点攀谈欲望。最多心照不宣,彼此稍稍点头便匆匆略过。
所有华人,无论来自哪国,混血或是纯正血统。那华人独特的气质,还有相貌体征。总是五百度的大灯泡一般,在人群中很是鲜明。
那是怎样一种气质呢?
我觉得可以把华人从诸邻国人中一眼区分出来的,是普遍的不够冷酷。
一来很多华人搭配上花的功夫实在不够。不是要一定名牌服饰,或者都是西服革履,而是整体的风格总有些不太协调。
说不出来具体失误在何处的混搭,好像是色彩,风格,样式不能搭配出简简单单却能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相反,经常有从头到脚,一身上下都是名牌的,却无论如何看不出富贵气象。
以前听说是“人靠衣裳”,又说是“只认衣衫不认人”。
现在这时代,除了衣着服饰,还看外貌颜值,更兼那整体感觉。
再者,没有像他们那样精心修饰自己。普遍的过于不修边幅和散漫,粗枝大叶。在整洁度上也是稍有欠缺。
其次,和他们相比,我们的精神面貌总是无法让歪果仁生起深刻的喜好。很多华人也都爱微笑,友善亲近。
但不管是阳光温暖还是严肃冷酷,我们有时都显得有些拘谨和局促,或许还是稍稍缺乏自信。
像是有些怯生生怕失了面子似的,犹疑不定想要迎合什么。左右为难地挣扎一番,还是举棋不定。
但是最终表现在众人眼里,就是脱不了的草草籍籍。
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便像他们一般我行我素,甚至是大摇大摆都好。根本无需刻意讨好或者迁就观众路人。
出了国门,就是放下以前的一切。凡事做到自己,还要管它浓淡深浅吗?对于自己,我从来就是如此随心随意,洒脱不羁。
毕竟,我才没有想过,要成为国人在海外的形象代言人呢。
但无论如何,不要委屈自己。反而应该更加潇洒,不必有心无意地输给任何人。
而在这所有能够见到的各种华人之中,本地华裔不用多说什么,如那过江之鲫多了去。
真正外籍华裔就毕竟少。比如来自欧洲美洲的,或者就是来自亚洲邻国。
可能是物以稀为贵,再者我总感觉他们有些高不可攀,之间确有代沟鸿离。于是就真的少于结识他们并有所交流。
所以在酒店碰巧遇到saoyin,从荷兰万里迢迢孤身旅游的华裔女子,也还热火朝天地聊了几天。
在她停留马尼拉的几天里,她也几乎没有外出去其他地方。于是我们经常在酒店大堂或者餐厅相遇,共同语言也蛮多的。
也算是了解到他们这一类人独有的生存状况。
但是交流就有些有趣。英文夹杂着粤语,偶尔几个普通话单词。有时还要比比划划。
不过,总还是可以清晰准确地相互理解。
joy上班时就有些幽怨地看我们几眼。不过看我们虽然聊得投机,却并不是那种男女的相见恨晚,火花四射。也就没有说什么。
不过有时我看过去,她会丢过来一个白眼。唇角微带嗔怪我慢待了她。
saoyin确切地讲是在荷兰出生长大的第三代移民。
她的家庭要追溯到祖父母一代,彼时出来闯荡世界。辛苦打拼,带着他们年幼的父母一辈。
听说早年都是从中餐馆的帮工,学徒做起。慢慢熬出头,自己也开起了餐馆。
到父母一代时,已经稳定下来。中餐馆的生意也是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但saoyin和兄弟姐妹们,却是不想再经营餐馆。
一是不爱中餐了。据她诉说,她们这一辈可都是西餐牛奶喂养长大的,饮食习惯早就和本地人一般无二了。
二是来从小到大,随着上一辈渐渐扎稳了根。家庭条件日渐好转,她们这些小字辈居然没有去过几次餐馆帮手。
三是她们自己,乃至父母亲戚,都是已经厌倦了这餐馆的业务。以前是迫于生活,现在都受过了良好教育,语言更是没有问题。比粤语要滑溜得多的英语,也会荷兰语,但普通话基本不会,粤语就是家里用的那几句。
所思所想都是找一份体面工作,彻底抹去华裔移民的原始色,真正完全融入所在国。
此外,餐馆生意也日趋竞争激烈。到现在要想保持长盛不衰,菜品,营运,外送等各环节都需要改进。但老一辈已经是赶不上这些变化了,新生代又全无经营和餐饮业的热爱。
现在老店只是勉强靠老街坊和回头客支撑着。
这真是奇怪了。餐馆世家的最新一代,却几乎对中餐毫无感情。
所以saoyin只是学了一个医护方面的专业,取得相关的执业资格以后,就做了一间大医院的护士。
薪水还算丰厚,自己父母条件还好,也不需要她贴补什么。
尽管她是一个单身母亲,但孩子和她好像都有前夫按月给的赡养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