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一十六山穷水尽十(1 / 2)

加入书签

我不知道我的这份全国通电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我只是希望我的这份通电可以让举国上下团结一心,和校长站在统一战线之上,我信任校长,校长的个性之坚强,在世界领导人之中也是罕见,若是没有校长,当时国民党党内没有一个人可以领导中国抗战八年,校长的个性就是你若是欺负他,他绝不认输,怎么打也不认输,一直到死。

从南京到武汉,从武汉到重庆,又差一点儿从重庆到了西康,但是校长始终没有认输过,无论在什么时候,打了胜仗也好,打了败仗也罢,校长从来都没有认输过;这样坚强的性格放在领导中国抗战八年这样的大事件之上,是再适合不过了,在那个时代,校长个人的性格缔造了中华民国的性格,坚持到底,绝不服输,遂有八年抗战之举世壮举。

我愿意相信校长不会答应这个无理的无耻的要求,可是国府内部可不是团结一心上下一致的,希望我死的人很多,希望校长死的人更多,他们会为了一己私利做出什么,我不知道;何应钦那些人会做出什么,我也不知道,校长一定也很痛苦吧……

我不希望给校长带来更多的痛苦,但是我也不希望给国家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个苦难不断的国家在历经了七年抗战的折磨之后,已经快要耗尽最后一丝元气了,用山穷水尽来形容不足为过,抗战之前国府的十年准备成果早已化为乌有,与德国的方方面面的军事经济合作成果也已经烟消云散,我们已经用尽了全力,用尽了这个十八世纪的国家的全部力量。

这是最后的折磨了,最后的磨难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升起,或许就在校长的一念之间,或许,就在整个国家的一念之间。

校长的电报来了,严厉的斥责我这样不负责任的举动,严厉的斥责我作为国府大将这样欠考虑的举动,严厉的指责我不爱惜生命留待有用之躯为国征战的愚蠢行为,严厉的指责我不相信校长抗战意志的可恶思想,最后,校长添了一句,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种情况,绝不会做出损害国家民族尊严之举动!

我笑了,我朝天开了两枪,把屋外紧张万分的众人吓得大声吼叫冲入屋内,却看见我对着一张纸泪流满面,我说道:“先前的全部准备全部作废,我还是一百兵团的司令,我将继续领导一百兵团和倭寇做殊死搏斗!你们都去打仗!三天之内拿下腾冲!告诉孙立人,三天之内拿下松山,全歼五十六师团,全军北返,还有,把史迪威给我看牢了,这一回,我们可就不再是盟国了!他是囚犯!不是你们的参谋长!听清楚了!”

全体将士先是一愣,而后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激动的流泪者不计其数……

校长应该已经决定对美国人说不了,近代以来,我们总是在不停地答应欧美列强的要求,不停地答应,不停地允诺,把自己放在一个极低的位置上,曾经的天朝上国变成了一个地理名词,我很是痛惜这种情况,国家不是软弱,实在是国力衰弱,没有强大的国力支撑,谁会看得起你?国际政治是现实无比的,国际上没有公理正义存在,存在的只有赤裸裸的利益。

国际政治说白了就是国际利益纠纷,每一个国家都想在国际上占据一个好的位置,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除此之外一切都是虚无,无论是何种理由何种接口,都逃脱不开利益的纠纷,中国国力衰弱,所以没有参与瓜分世界利益的权力,只有被瓜分的份儿,幸好中国国土够大,人数众多,就算是八个国家也没有办法把中国分割,中国还是中国,中国人也还是中国人。

一直到了民国成立以来,数不尽的仁人志士的鲜血,从先总理和宋教仁先生开始,一直到校长,都是为了国家的民主独立富强而奋斗的没有他们的奋斗,就没有中华民国的今天,我们收复了数之不尽的租界曾经被我们失去的租界和领土,还有权利,我们都纷纷的夺回来了,我们国家已经渐渐的获得了相对应的国力,和德国的合作,使得我们建立完成了最低限度对抗倭寇的军事基础。

十年建设,使得我们获得了最低限度对抗倭寇的经济基础,民国以来数十年的教育,使得我们获得了和倭寇对抗的最低限度的精神基础,我们都已经达到了最低限度的准备,加上校长个人的坚强性格,我们最终扛住了倭寇的进攻,为国家与民族的兴盛和希望争取到了一份通向未来的火车票,我们扛过去了,我们就是能够傲立世界的强大国家,我们培养出来的数之不尽的各个领域的大量人才,他们会成为国家发展最坚定的支持者。

我们真的已经做了太多太多,我们有北大,有清华,有复旦,有南开,有许许多多的莘莘学子正在为国家的明天和未来努力读书。

我们还有胡适先生,傅斯年先生,蔡元培先生,金岳霖先生,刘文典先生,陈寅恪先生,钱穆先生,马寅初先生,梁漱溟先生,辜鸿铭先生,林语堂先生,这些数之不尽的各个方面的大师,无论是文学方面的,数学方面的,艺术方面的,科学方面的,我们都已经具备了世界一流的水平,就差一个安定的环境让这些人才们发挥属于他们自己的能力,为他们搭建一个好的舞台,准备好吃的喝的,就等着他们带领民族走向辉煌的未来!

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做好了走向明天的准备,现在的山穷水尽,是为了明天的富强而付出的代价,走出了绝望的我们,必将迎来辉煌。

知识分子是这个国家真正的财富,校长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保证了教育的支出,抗战以来,教育支出只仅次于军费支出的第二大支出,无论国家处于何种危难的情况下,第一个重视的就是教育方面的问题,迁徙最先迁徙的就是学生和老师,吃的最好的待遇最高的除了军中大将国府大员就是知识分子,所以才能出现那样多的人才,那样多的精英。战争爆发后,政府有计划地将大学迁往内地,沦陷区百分之九十的高级知识份子、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中级知识份子和三十七所高校都转移到了大后方,这是一个奇迹。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