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徐后传 第112节(1 / 2)
马皇后点点头,说道:“天谴是天谴,天灾是天灾。天谴是因世间无道,老天为警高世人而用,而天灾和人间政事没有关系,该发生就发生了。非要把天灾说成天谴,逼皇上下罪己诏,其心可诛!”
洪武帝感动至极,情不自禁说出了马皇后的闺名,“秀英,你真是朕的贤内助。”
马皇后和洪武帝相伴多年,她的处世之道是在小事上可以让步,可以想方设法劝谏丈夫,但只要是军国大事,不管孰对孰错,她都必须坚决的站在丈夫这边,安慰丈夫,鼓励丈夫。
帝后齐心,方能稳住朝政,稳住江山社稷。马皇后知道这样朝中必然会起一阵腥风血雨,那些坚持天谴之说的大臣轻则丢官,重则丢命。
可君威和皇族的尊严本来就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谁若触犯,立刻化为白骨。
作者有话要说:朱元璋对家乡是真爱,为了增加家乡人口,他甚至赦免了死囚的罪,要他们去凤阳种地:洪武元年(1368年)整修濠州城。整修的城开6门,有9条街、24坊。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下诏,以临濠为中都,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从此,一个动用百万之众,征集全国物资,耗用万万计银两的浩大的中都工程,在这里开始了。
改钟离县为中立县。
同年,朱元璋命临濠府加修寝园,厚封广植,崇列华表,始称皇陵。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朱元璋令迁徙苏杭一带民众4000余户至临濠府耕种。所种之田永为己业,官给牛、种、舟、粮等钱物以资助,且三年不征税。
改中立县为临淮县。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朱元璋到濠州,祭祀皇陵,视察中都,召见汪文、刘英及亲邻。
同年三月朱元璋令中原一带流民往临濠耕种。
同年,将临濠府属地扩大为九州十八县。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下诏,今后凡犯罪发往两广充军者,全部发往临濠屯田。
洪武六年(1373年)改临濠府为中立府。
同年十月朱元璋以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丰州、云内等州县受北方元兵骚扰,故将这一带居民移居中立府,共8238户,39349人。
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将临淮县所属太平、清洛、广德、永丰4乡划出,置凤阳县。
同年,迁徙江南民众14万往凤阳屯田。
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朱元璋敕刑官,凡百姓犯死罪者,皆工役终身;官吏犯罪,轻则屯种,重则工役,皆发往凤阳。
同年四月甲辰朱元璋至中都,祭告天地于圆丘,祭祀皇陵,丁巳还京,立即下诏,罢建中都,进行了6年之久的明中都工程从此停工。
☆、第175章 速逮射之
凤阳地动,紧接着淮河水灾泛滥。不少官员又乘机上书,重提去年“五星紊乱,日月相刑”的星象,说老天示警,皇上治国三大过:分封太侈、用刑太过、求治太速。
其中一个儒学训导的上书直戳了洪武帝的龙鳞:说强干弱枝,才是国家稳定的根本。如今皇上执意裂土分封,微臣恐怕数年之后,尾大不掉,强枝弱干,天下大乱。
还引用了汉朝主张削藩一代名臣晁错的《削藩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可是在马皇后的安慰下,洪武帝已经不相信什么天谴星象了,他看到这个奏折时正值半夜,气的大叫道:“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幸亏是半夜,宫门紧闭,无法“速逮射杀“之,此人后来被投入刑部大狱,一直关到死。
但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比起后来卷入各种大案、被斩首灭族的十几万大明官员,这个叫做叶伯臣的儒学训导的结局居然算好的。
洪武帝固执的坚信儿子们的骨肉之情,大明江山,皇图永固,天家骨肉亲情岂容这些包藏祸心之人离间?从此朝中只要有大臣提到削藩二字,他就毫不留情的打板子或者干脆夺官甚至处死。
而遭受地动和水灾双重打击下的凤阳府里,太子朱标和燕王朱棣正在争论治洪策略。
太子大帐里,四周挂着各地的水文地图,中间的大桌子上还摆着山川河流的沙盘模型,朱标坐在东面主位上,难以置信的看着朱棣,“四弟,你再说一次。”
朱棣眼眶深陷,目有血丝,如今大帐里只有他和太子两人,说话就比较直接了,他坚定的看着朱标,“臣弟不同意太子殿下将蚌埠划为泄洪的做法。蚌埠是凤阳府粮食人口最多的地方,自古就是鱼米富庶之地,何况蚌埠一旦被淹,淮河下游的田地势必殃及池鱼,夏粮不保,也来不及补种麦子,今年要闹饥荒的。”
朱标叹道:“我虽不像四弟这样亲自下田种过地,但也知道淮河下游沃野千里,那里才是粮食主产地。但凤阳遭遇地动,河堤已经快扛不住了,如果不用泄洪倒流之法,整个淮河下游迟早也要遭殃的。”
朱棣说道:“殿下,臣弟并非反对泄洪之法,到了万不得已时,必须用此舍卒保帅之法。只是臣弟觉得,不能以蚌埠为泄洪地。”
朱标觉得四弟异想天开,他指着桌面上的沙盘说道,“这里是我们所处的凤阳县城,下游就是蚌埠,倘若不以蚌埠为泄洪地,四弟从那里凭空在凤阳和蚌埠之间寻一处地方泄洪?”
朱棣轻声说道:“凤阳。”
朱标以为自己听错了,“你说什么?”
朱棣挣扎片刻,而后平静的说道:“凤阳。到了万不得已时,以凤阳为泄洪地,务必保住蚌埠和淮河下游的万亩良田。”
自打朱元璋在江南混成了一方霸主,自封吴王时,就封了朱标为吴王世子,登基为帝,立刻封其为太子,储君之位稳若泰山。
所以此时的朱标饶是火冒三丈了,依然极力保持着身为兄长和储君的涵养和包容,提醒道:“四弟,祖父祖母的寝陵就在这里,你这是要淹自家祖坟啊!”
可朱棣严肃的表情并非像是在开玩笑,说道:“皇陵地势高,未必能淹到那里,为了以防万一,我们可以先搬运祖父祖母的棺椁到安全的地方,等洪水过后再葬进去。凤阳县人本来就少,将来安置这些人重建家园,总比迁移蚌埠和淮河下游的诸多百姓容易的多。”
一听这话,朱标再也忍不住了,拍案而起,怒目而视,“你不是淹祖坟,是要刨自家祖坟啊!祖坟是龙脉之地,岂能轻易开启地宫搬动?一旦影响了大明国运,你就是朱家的千古罪人!”
“比起鬼神之说,天下苍生更为重要。”朱棣指着书案上厚厚的文书说道:“殿下,臣弟连夜翻阅了淮河历朝历代的洪灾和治理,凤阳是淮河一带受灾最严重最穷的地方,是有原因在的。此地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上游和下游却都是富庶之地,所以只要淮河闹水灾,凤阳总是第一个被牺牲泄洪的地方。”
“凤阳百姓四散逃难,这里人口越来少,良田也荒芜了,无人垦种,地方就越穷困,交上去的赋税就越少,就越被朝廷忽视,所以只要出现洪灾,这里八成就是泄洪地了。”
朱标听得落泪,哽咽说道:“所以我们朱家的祖辈都在逃难和逃荒中度过一生,吃尽了苦头。如今父皇登基,封凤阳为中都,迁各地百姓到此开垦田地,减免赋税,就是为了安抚这片饱受灾难的土地。四弟,这里也是你我的家乡啊,你既然早就知道家乡多灾多难,为何还狠心看着家乡雪上加霜?四弟,你太冷血无情了!”
朱棣说道:“臣弟在太平乡劳作,麦子地里洒满了臣弟的汗水,臣弟对家乡的感情深厚,并不亚于太子殿下。但蚌埠和淮河下游的百姓也是大明的子民,我们身为天家,不能厚此薄彼。”
“凤阳多年灾难兵祸,荒芜已久,去年父皇才从苏杭迁了四千户人家来到这里耕种,而蚌埠和下游有百万人口。淹凤阳,我们尚能开仓救济百姓;淹蚌埠,我们的粮仓恐怕杯水车薪,要闹□□了……”
朱标从出生起就被朱元璋视为继承人,悉心培养,身边皆是大儒名士,在文人圈里长大。而朱棣这种后来出生的皇子自幼就扔进军营里观战,长大后冲锋陷阵,习惯和武将相处。
这是朱元璋早就安排好的,马背能平天下,但不能治天下,将来太子即位,治理国家,其他儿子分封都各地边关就藩,保家卫国。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