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游击将军(2 / 2)
如果他们知道常子都学过游击战,知道他就记着十六字诀,而十六字决里有敌退我追,还有敌进我退,那么他们一定不会选择逃跑,可惜的是他们不知道,所以现在很悲催的,官兵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常子都严格按照自己刚刚学到的军事理论行事,跟在逃跑的敌军后面补刀,一旦形成这种全军用后背对敌的局面,这场战争就已经变成一边倒的屠杀。
逃跑的人太多,多到杀不过来,常子都杀到后来简直杀红了眼,管他什么理论,就是砍,砍翻一个又一个。
他手下四百山贼的胆气也上来了,就是来四千人都敢上去拼命,遇到这种队伍,再想正面抵挡已经是很难了。
可是官兵中还有身负重担的王校尉,而王校尉是有着自己的亲兵团的,他的亲兵是从家里带出来的私兵,是这一队人里战斗力最强的一支,也是对他最忠心的一群人。
王校尉大声喝止着逃跑的士卒,努力想命令他们组织起来抵抗,可是除了他身边的私兵,几乎没人听他的,战场上一片混乱。
王校尉并不怂,他命人竖起大旗,召唤士卒,同时自己亲自带着身边仅剩的八九十个亲信上前去,他要挡住贼兵进攻的势头,用自己的勇敢激起士卒们的勇气,稳住混乱的局势。
常子都杀得性起,遇到上来迎战的王校尉时,早就忘了什么敌进我退的军事理论,他奶奶的,什么游击战,什么十六字诀,就是砍!砍砍砍!十六个砍!
王校尉遇到已经打疯了的常子都,只一个照面,就被一刀砍翻。主将一死,官兵最后一支有组织的力量也崩溃了,全军溃逃,毫无抵抗之力,失败已经毫无悬念了。
天色将黑时,常子都终于停止了砍人,他提着带血的刀,站在山坡上四下一望,突然觉得有点头晕,我的天,怎么全是死尸,这些都是我们杀的吗?
如果他冲过来时看清楚了敌军的数量,心里一哆嗦,兴许战况是另一番情景,可见有的时候无知是福,眼神不好是幸。
这仗一看就是一场大胜,尤其从俘虏口中听说死了个校尉,这可是一件大功劳,可以升职的大功劳,常子都和他们兄弟们都很高兴。
这时因为跑得太快甩掉了官兵的贺七等人回来了,手里居然也提着不少首级,还押着一队俘虏。原来他们丢了官兵,正在向回找,正遇着逃散的官兵没命地向前跑,于是贺七等人捡了这些撞上刀口的功劳。
莲花山之战打出了常子都的名气,战报一直报到了建世皇帝的案头,皇帝对于自己这个间接的游击战传人大加赞赏,当即拜常子都为游击将军,让他统领常山一带七个山都尉,在刘秀的腹心之地继续打游击。
常子都的手下也水涨船高,全跟着升官发财,几百个首级加几百个俘虏换来了大笔钱财,许多人因此在太原置了产业,安置了家人。那些流民见了,觉得在山里打游击这差使挺不错,于是更多的流民主动去山里开辟游击战场。
这场大败使得驻扎土门关的积弩将军傅俊颜面无存,他上书请罪,受到了建武皇帝的严厉斥责,皇帝勒令他剿灭常山贼,立功赎罪。傅俊遂大起官兵,入山清剿,已经打游击战打出心得的常子都将军没有奋起迎敌,而是掉头就跑,消失在茫茫太行山中。
傅俊在山中搜寻数日,连山贼的人影都没见着,只好撤军。
没料到进军找不到人,撤军时那些山贼却出来了,这一路傅俊频频遭遇小股贼兵突袭,打一下就跑,要抓也抓不着,搞着官兵疲备不堪,好不容易退出了深山,回到土门关,官军已伤亡两百多人,耗费了许多钱粮。
从此常山贼出没更加频繁,流民纷纷入伙,汇入常子都的麾下,贼势越发浩大。傅俊手下兵不满万,只能是东西奔波,到处救火,疲于应付,却没有什么大的成效。
刘秀只好又在常山派驻重兵,才算是把常山贼的势头暂时打压下去,可是重兵布防成本太高,为朝廷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刘秀刚刚通过一系列措施筹集到钱粮,这钱粮好似流水似的,又从他手中一点点流走。
太行山再闹,就在河北边界,山贼闹事可以就近镇压,泰山流民作乱,虽然远了些,刘秀也还可以兼顾得到。可是在南方战场,刘秀真的是顾不上了。
如今在大江以南,是镇南将军赵熹一个人独自撑着场面,江淮之间,武威将军刘尚镇寿春,越骑将军刘宏镇合肥,将这两个重镇控制在手中。
可是在伏波大将军马援和平吴大将军邓奉的南北夹击之下,淮南之地岌岌可危,尤其是越骑将军刘宏镇守的合肥,目前形势已万分危急,就好像波涛中的一叶小舟,随时可能倾覆。
因为汉军已杀到了合肥城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