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沁官五(2 / 2)

加入书签

“南府”的称谓实际上是相对于紫禁城北的景山,因景山也有一部分昆腔教习和外学的学生。在景山以外还有分部,圆明园的太平村,常驻有学生和教习,那是侍驾的艺人,随时伺候着。

玉京园的小戏是直接去苏州召的一批,随后由陆文洪挑选了十二人组成,却都是女伶,属于家庭小戏班。小戏们才入府时年纪都小,这沁官儿算是里面年纪大的,主唱小旦儿,也客串小生和花脸。她原名叫顾飞瑶,入戏班后改名叫顾沁,于是便叫了沁官儿。

她骨架娇小,举止轻盈,袅娜风流,因六岁就入了戏班,并未缠足,在台上扮三寸金莲时必须踩跷。上了戏装和戏彩后便俏眼含情,万千娇态,百样聘婷,难以描画言传,先天声音极好,又被陆文洪严格调|教了几年,自己刻苦,台下功夫深厚,不仅各种唱腔圆熟,舞袖走台时摇摆如随风之柳,曼妙之极,实可与南府的尖子媲美,只是登台机会少得多,玉京园戏班一应开销均由内务府供给,戏服都出自苏州织造,其实就是皇帝的私家小戏。

陆文洪编排的《女儿国》折子戏采用的正是康熙爷所钟爱和推崇的弋阳腔,是去年傅恒夫妇不在家的时候开始排的,是演女儿国国王置下洞房花烛夜引诱唐僧,想招他为婿。璎珞回来后,觉得这也太巧了,想起自己笑谑爱莎夫妇的事,本要爱莎生子后叫他二人来看,还笑问陆师傅是不是可以排“盘丝洞”。但自然趁此时先演《女儿国》给皇帝。

顾沁穿着大红戏服,戴着繁复璀璨的头套,含羞带笑,越发显出丰姿俏丽。天气寒冷,在“香径长洲”一楼的室内戏台里,璎珞和傅恒见皇帝听得十分入迷,对望一笑。

戏结束后,璎珞便教其他人都散了,吩咐沁官儿留下,待她款款从台上走下来,皇帝又拍掌赞叹,说要好好的赏,璎珞和李玉对视一笑,一起走出房去。珍珠独自守在门外等吩咐。

室内再无别人。顾沁自然知道,皇帝今晚便要幸自己,心里不免羞怯,跪在地上不抬头。皇帝一笑,拉她起来,直接抱在怀里,她脸上是戏妆,但脖子都红了,皇帝瞧见了,不觉笑道:你的戏唱的如此之好,在台子上成天对着众人都不怕,怎么下来对着朕一人,倒如此害羞!你又不是第一次见朕。皇帝逼人的眼神让顾沁害怕,心里如擂鼓一般通通直跳,说不出话来。皇帝香粉软玉抱满怀,十分动情,亲在她嘴上,全是红腻腻的胭脂,皇帝觉得好不新鲜,又去蹭在她脸上。

这顾沁从未和男子有过亲密,更何况是九五至尊的皇帝,且是她心念之人,只觉得心里霎时温暖起来,忘了害怕,完全酥倒在皇帝怀里。皇帝在南巡中见过不少这样的江南佳丽,却没有主动搂抱过,更从未曾和小戏如此亲近,见她浅颦低笑的柔媚之态,一双浓墨重彩的吊凤眼,包裹在绚丽光闪的戏服和行头里,转侧绮靡,风情万种,不觉吟道:“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顾沁知道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因陆文洪作练习段子教唱过,便低声重复那唱词道: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皇帝十分惊讶,尤其这两句用戏唱出来,缠绵婉转,如石磨中的流水一般细腻,更加心喜,将她紧紧抱住。顾沁鼓起勇气,低声道:皇上,去奴婢那里。皇帝才猛然回过神来,将她放下,她便用袖子擦了自己脸上的胭脂,然后问道:皇上,可以了吗?皇帝点点头,于是二人一前一后出去,珍珠忙在前面掌灯引路。出了戏楼,多罗便跟在三人后面,今晚他和李玉一样,要宿在玉京园,这是璎珞的主意,皇帝自也首肯。

在园子里走了一会儿,到了一个小院儿门前,上了几级石阶,顾沁推门让皇帝进去,并转身对珍珠道:多谢姐姐。珍珠低笑道:恭喜你。转身和多罗一起走了。顾沁也闪身进去,在里面闩上了门。皇帝四下打量,见这小院儿只有一进,甚是幽静,正房和东厢里点着明灯,透窗而出。顾沁道:皇上放心,这里只奴婢一人,奴婢自己服侍皇上。皇帝心中一喜,当先穿过庭院,走入房里。

顾沁给他拿上茶来,道:这是纳兰夫人存的今年雪水泡的。又自己对镜卸妆。皇帝四顾瞧瞧,只见这房里陈设简单,但摆件都是古玩精物,屋里点着藏香,馥郁袭人,那边墙上挂着一幅美人撑伞图,两边对联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下面案上摆着一个玉磬。玉盘悬其中,色浅若流水。玉盘边缘雕出一框,卷曲渐入中心,仿佛一把大玉锁,有含蓄内敛之姿。玉盘上沿卧一对交吻之瑞兽,瑞兽衔口处以鎏金铜扣固定,悬玉盘于外框。外框又一对掐丝珐琅螭龙交吻环成一椭圆,龙首鎏金与玉盘金扣接榫。底下的器座,以黄铜为胎,光华灿烂;器座腰和四足部位鎏金,其余均以掐丝珐琅在淡蓝底上满饰缠枝花卉和祥云,宁静典雅,一看便是皇家之物,应该是富察家的御赐典藏。

※※※※※※※※※※※※※※※※※※※※

【香冢碑文】香冢,又名蝴蝶冢,座落陶然亭东北方向的高地——锦秋墩南坡上,坟头很小,其出名在于墓前的一座石碑。这个石碑,既无任何款识和署名,也无年月。原碑现已毁,现存拓片。香冢,并非乾隆皇帝香妃之墓,史家早已证明。金庸《书剑恩仇录》的最后曾经引用了这个碑文,所以这个偈文十分有名,但非金庸所作,《书剑》的历史背景取自清末天嘏的《满清外史?第四篇》中的野史逸闻。陶然亭是清朝康熙年间工部郎中江藻所建,名取自白居易的一联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在外城先农坛之西,南距城墙二三百步。香冢一般认为是源于清初,不过未见确切考证,但被正式称为“香冢”甚至误传为“香妃冢”则是咸丰年间以后的事了。

魏秀仁所作小说《花月痕》的初稿写于咸丰八年,书中对香冢所在地的陶然亭锦秋墩有详尽描述:”京师繁华靡丽,甲于天下。独城之东南有一锦秋墩,上有亭,名陶然亭,百年前水部郎江藻所建。四围远眺,数十里城池村落,尽在目前,别有潇洒出尘之致。亭左近花神庙,绵竹为墙,亦有小亭。亭外孤坟三尺,春时葬花于此,或传某校书埋玉之所。“另有一诗云:“云阴瑟瑟傍高城,闲叩禅扉信步行。水近万芦吹絮乱,天空一雁比人轻。疏钟响似惊霜早,晚市尘多匝地生。寂寞独怜荒冢在,埋香埋玉总多情!”可见此冢乃类似黛玉的葬花冢,为埋香埋玉之所。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对香冢挖掘,里面空无一物。

【缠足】起源于宋代,缠足最初流行于青楼,为了迎合文人士大夫的喜好。满人没有接受汉人的缠足风俗,而缠足到了清代在汉人里普及各地各阶层。崇德三年(1638年),清太|宗下令禁止妇女“束发裹足”。顺治十七年,规定有抗旨缠足者,其夫或父杖八十,流三千里。康熙三年再申前令,但没有认真执行。有清一代,旗人始终没有缠足。汉人则认为缠足乃汉人民俗,刻意保留,所谓男降女不降,被认为可以“保留汉人尊严”,妇女缠足比以前更甚,祸害之极。1902年2月初,慈禧太后颁布劝戒缠足懿旨上谕,并说:“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务当婉切劝导,以期渐除积习。”自此,缠足风渐衰。所以清宫中的后妃和满旗女子无人缠足,登花盆底是宫妃高阶身份的象征,也是为了模仿汉人缠足走路时的姿态。

最新章节请到hxzhai. c om免费观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